首页 > 地质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 > 实验室概况
实验室积极支持学术带头人按照实验室规划申请地质调查、863、国家科技支撑、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等项目。通过高效运行,提高办事效率,为学术带头人提供便捷的日常服务。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学术带头人招聘计划。实验室优先解决学术带头人配偶工作、住房等问题,为其解决后顾之忧。目前实验室拥有学术带头人8人。
一、谭永杰
谭永杰,男,生于1964年3月,博士,受“居里夫人奖学金”资助在荷兰做博士后研究工作,二级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兼任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常务理事、副会长。曾在中煤航测遥感局遥感地质队任项目技术负责、项目负责、队副总工程师、副队长,中国煤田地质总局副总工程师、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室副主任、主任等职务。现任中国地质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连续4届),中国煤炭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连续4届),中国煤炭学会资深会员,中国煤炭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土资源遥感》编委会委员,《物探化探计算机技术》编委会委员等。长期从事地质构造研究与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地质构造研究、遥感技术及地理信息系统的地质应用研究、地质体三维模拟等方面成果丰硕。
负责过10多个国家级研究和调查项目。担任过“中国北方煤田自燃环境监测”中国-欧共体科技合作项目技术总负责,为“塔里木盆地煤炭资源遥感调查”、“鄂尔多斯盆地煤田遥感调查”、“鄂尔多斯盆地构造特征的遥感地质研究”和“煤田遥感地质信息系统”等项目负责,熟悉主要信息技术,对地质工作有着深刻理解。依据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提出的开展煤炭和矿产资源开发遥感监测、煤田自燃火区监测等建议得到邹家华、吴邦国、周永康等领导的批示并已经推广应用。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即开展了PC15000计算机的地质应用研究,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组织完成了中煤航测遥感局引进的美国国际图象公司S600图象数据处理系统和100(AX+BX)地物波谱测试系统的二次开发工作等,编写了相关使用说明等。
2001年以来一直分管和组织实施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工作,组织提出了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和实施安排,组织开展了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开发、数据库建设、地质调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成效显著。作为主要负责人,完成国家863计划“对地观测技术在国土资源调查中的应用”(2001AA136020)课题;作为课题骨干和专题负责人,完成国家科技条件共享平台计划国土资源科学数据共享地质调查分中心课题工作,该项成果荣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参加金土工程一期工作,负责矿政组工作,并承担了相关课题工作。近年来负责完成了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三项调查之一-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其中方法技术和信息化方面研究成果分别荣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中国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和中国GIS优秀工程金奖、银奖各1项。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选拔为原煤炭部部级拔尖人才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第一批优秀中青年人才;被授予“陕西省第三届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和“中央国家机关优秀青年”等称号;荣获“地质青年科技-金锤奖”和“能源孙越崎奖”等奖项。
荣获科技奖励多项:作为第2名,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作为第1、2、4名,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作为第1、2、3、10名,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各1项;作为第5名,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等。
在国内外公开出版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10部,其中11篇(部)以英文发表;曾10多次参加国际会议,发表有关研究成果。
二、李超岭
男, 1957年3月出生, 二级研究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中国地质调查局“十一五”期间“地质调查信息化支撑体系建设”计划项目负责人,“十二五”期间“地质调查全过程信息化能力建设” 计划项目负责人。主要从事计算机技术在地学中的应用,承担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数字国土项目—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项目(地质科学,GIS技术,数字填图技术、标准研究等,网格技术,北斗技术应用等),项目负责。国家863“十一五”重点项目,课题负责人。2001年以来,取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均为第一发明人),计算机软件著作权5项。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两项(第一完成者一项, 第二完成者一项),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一项(第一完成者),以项目负责承担国家级项目、部局级项目15项以上。主持中国地质调查局标准项目研究6项以上。第一作者发表专著3部。
三、向运川
向运川,男,1957年11月出生,博士,九三学社社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
长期从事物化探勘查方法技术和地物化遥综合研究、地学数据库建设等工作。获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五项,国土资源部“十五”、“十一五”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译文5篇,主持与参与编写论著4部。
近几年来,主持与参与了十多项国家科技项目和地质大调查项目,重点在地质、物化探综合数据处理、矿产资源评价方法研究、计算机与GIS应用研究,专业数据库和多元数据集成与融合系统研制与开发;主持与参与国内、国际相关地学学术研讨会和技术培训班;以及国际合作矿产资源研究与勘查等工作。主持实施全国大型基础数据库1∶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全国生态地球化学数据信息系统研究、物化遥综合解释系统完善与推广应用、全国区域地球化学系列图编制、全国(分省)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综合编图、地面观测信息与对地观测信息的综合分析处理与综合、大规模成矿作用与大型矿集区预测等“863”与973”等项目。组织编写了《区域地球化学数据库建设标准》、《全球地质矿产数据库建设指南》等数据库标准。
在“多元地学空间数据管理与分析系统GeoExpl”和“区域地球化学数据管理与分析系统GeoMDIS”等系列专业软件的开发与推广应用中,举办了了十几期推广应用培训班,参加培训单位300多个,培训人员2500多次人,推广近1000余套。
组织完成的“全国地球化学系列图编制”项目,组织编图工作的具体实施,建立了全国区域地球化学数据库,编制完成了1:500万全国地球化学系列图和1:1200万地球化学图集,在社会应用中取得良好的反响。
组织实施国外风险勘查专项“国外地质矿产信息采集与整合”项目工作,全面收集全球重要资源国家地理、地质、矿产及矿业开发系列资料,建立全球地质矿产数据库。
四、张明华
男,1964年8月出生,研究员,博士,现任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信息工程室主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兼职教授,东亚东南亚地学协调委员会中国地学信息协调员。
长期从事地质调查数据库建设与地学数据处理及应用的技术与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技术业务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领导着一个稳定的地质数据库建设、更新维护及数据处理方法技术与软件研发团队,取得了开拓创新的重要成果与全国性大规模推广应用的巨大社会效益。
负责与牵头完成 “地质调查数据集成与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区域重力数据库信息系统完善与推广”等10多个国家地质调查专项, “基于大型GIS的地质调查空间数据管理系统”等国家863课题多项,青藏高原数据处理解释等国家油气专项课题多项,以及中国海陆地球物理系列图等重大项目。牵头完成地学信息技术软件版权5项,牵头研发的“重磁电数据处理与解释系统RGIS”等软件在全国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牵头将我国地学信息技术推广到CCOP和东盟等10个国家使用,取得重大社会效益。
第一完成人获国土资源科技进步2等奖2项,获中国地理信息学会科技三等奖1项。荣获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傅承义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奖励。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五、李景朝
男,1965年2月出生,教授,2009年“国土资源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国土资发[2009]18号),现任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资料服务室主任。
2005.10月至今,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地质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实验室工作。主要从事信息技术在地学中的应用研究,参与国土资源信息化规划、地质调查信息化战略和信息化新技术新方法跟踪研究工作,以项目负责承担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10项以上,组织并研制了45项地质调查信息化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公布实施15项。承担国家发改委金土工程、电子政务工程、国土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各一项。2001年以来,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项(第九完成者),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第二完成者),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一项(第九完成者),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三项(第八、九、十完成者各一项)。
六、郎宝平
男,1969年12月出生,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工学硕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网络运行室主任,地质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秘书处处长。该同志长期从事地质调查网络系统的建设和技术管理工作,具有独立承担大型科研与生产项目的能力,具有应用新方法、新理论、新技术等进行科研工作和生产项目把握的技能。根据系统集成的思想和地质调查网络系统的特点,作为项目负责人,按照总体规划、多学科合作、严格质量控制等,成功地组织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网络系统一期工程、二期工程的建设,此外,作为863课题“基于SIG的资源环境空间信息共享与应用服务”第一子课题“国家地质空间数据共享与服务体系总体框架构建”负责人,主要完成国家地质空间数据共享与服务体系总体框架构建。
主要承担、参与国家级项目3个,省部级项目11个。其中,863课题“基于SIG的资源环境空间信息共享与应用服务”第1子课题“国家地质空间数据共享与服务体系总体框架构建”项目负责人,获得国土资源部科技一等奖(排名第11名);基于GIS的地质调查空间数据管理系统,获得国土资源部科技二等奖。
七、李晨阳
男,1964年7月出生,教授级高工,现任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数据管理室主任,主要从事信息技术应用研究和地质资料共享与服务工作。
曾于1996年前往澳大利亚BHP公司研修。主持建设了原地矿部地质调查局机关局域网,在局机关和省局推广普及计算机技术。主持建成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网络一期工程,实现了局机关局域网络和国际互联网络,实现了局机关全员计算机化、网络化及互联网化。主持完成了全国1:20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全国矿产地数据库、全国第一批1:5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等,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数据生产与维护技术体系。成果已对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建立了配套的标准体系框架,形成了一支精干的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工作队伍。
参加了数字国土工程实施方案和地质调查信息化十五规划的编写。近年参加了国家发改委电子政务工程-国家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的建设工作,参与其核心组成部分-交换系统建设与研发工作。
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第1完成人)。
八、李玉龙
男,1971年2月出生,辽宁彰武人,教授级高工,现任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境外地质矿产信息室主任,长期从事地质调查信息化与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建设工作。
1993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构造地质学与地球物理学专业,曾先后供职于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的多个部门,业务工作一直围绕着地质矿产与信息化这两条主线,侧重于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地理信息系统与数据库建设等业务领域,对遥感图像处理、多媒体、办公自动化和网络等多项技术也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与实践。
曾主持或承担了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项目管理系统建设、国家地质调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危机矿山数据库建设、全国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项目数据库、国土资源科学数据中心地质调查分中心、地质资料查询服务系统、国土资源综合统计信息系统、全国矿山开发利用统计数据库、国际国土资源动态信息服务系统和全国石油天然气储量数据库系统等多个国家级项目,主持研发了国家地质调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项目管理系统、地质资料查询服务系统、国土资源综合统计信息系统等16套软件系统,主持建设了危机矿山数据库、境外风险勘查项目数据库、全国矿产资源补偿费勘查项目数据库等8套大中型数据库,主持编译了《ArcView GIS基础与制图设计》、《ArcGIS地理信息系统教程(第五版)》等9部专著。
作为专题负责人参加的“国土资源科学数据共享”获得2007年度国土资源科技成果一等奖,个人排名第9位;作为专题负责人参加的“全国主要固体矿产大中型矿山资源潜力调查”获得2012年度国土资源科技成果一等奖,个人排名第12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