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基础地质数据库体系建设

发布时间:2012-11-22

1.基本情况

国家基础地质数据库建设工作是地质数据资料数字化积累的主要手段,是我国地质工作全流程信息化的基础。中国地质调查局已建立了10大类近60余种数据库,数据量近120TB,形成了我国基础地质数据库体系。

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统一部署下,负责承担或牵头建设的全国大型数据库共计六类21个,数据库总数据量近11TB。其中2006年前已经完成的全国大型数据库包括1:20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1:50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1:250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中国地层数据库、全国1:20万自然重砂数据库、全国同位素地质测年数据库、全国矿产地数据库、全国区域重力数据库、全国区域地球化学数据库、地质调查工作部署数据库、全国地质工作程度数据库、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2006年-2010年完成的数据库包括:1:2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回溯性)、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库、全国主要固体矿产大中型矿山资源潜力调查数据库、全球矿产资源数据库、全国地质信息元数据库、图文地质资料数据库、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成果数据库和矿业权核查成果数据库;全国1: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目前正在持续开展建设。

2.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1)首次建立全国地学类系列基础数据库,数据量大,覆盖范围广。已建立的一系列国家级基础地质数据库,覆盖了我国陆域国土面积开展的地质调查多个专业领域,涵盖不同尺度的调查成果,数据量达11TB, 数据量与工作规模国内外少有,该项成果的取得为在全国范围内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工作提供了最基础的资料。

(2)系列基础地质数据库成果内容翔实、全面、权威。通过系列基础地质数据库建设,汇集了我国基础地质行业第一手的地质调查资料,填补了我国基础地质调查系列成果的空白,数据内容涵盖全面、翔实,数据质量可靠,数据来源专业、权威。

(3)数据库建设标准完善、合理、实用,技术方法先进。涵盖不同专业领域的数据库建设标准结构合理、实用方便,确保了地质调查数据库成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充分利用先进的GIS技术与数据库技术进行大规模数据库建设应用,形成了全国基础地学数据汇集、整理、建库、编图、质量监控等独特的方法技术,具有创新性。

(4)数据库维护与更新机制稳定、安全。建立了数据库维护与更新机制,疏通了已建各类重要基础地质数据库补充更新渠道,保证数据库现势性和有效运行。

3.成果应用及其效益

(1)国家基础地质数据库体系建设系列成果,已为地质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正常运行,提供了系统、完整、全面的基础数据资源。

(2)国家基础地质数据库体系建设积累的基础地质数据库资源,已为国家重大专项、相关部门机构和行业、以及国家经济各领域等奠定了厚实的数据基础。

(3)已完成的系列基础地质成果用户群覆盖了地质、交通、铁道、石油、农业、水利、地震、环境等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勘查公司等机构,在地质调查、规划部署、矿产资源评价、油气调查、地质灾害调查、环境质量评价、电力水利规划等方面得到了深度广泛应用。

(4)全国基础地学数据库系列成果,搭建了基础性地质工作服务于多学科、多领域的共享平台,实现了基础性地质成果向社会应用新领域的历史性跨越,这一成果真正落实了温家宝总理关于地质工作要“更加紧密地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加主动地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要求,充分发挥国家地质工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

国家基础地质数据库建设获奖情况:全国1∶50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1∶20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成果获2004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全国地质工作程度数据库成果获2006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全国区域地球化学系列图编制成果获2008年度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地质调查工作部署数据库成果获2008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