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质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 > 代表性成果
1.基本情况
地质调查信息化标准建设与专项数据模型研制成果,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地质调查信息化标准建设成果,初步建立了一套适合地质调查信息化工作、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科学、实用的地质调查信息化标准体系。二是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专项数据模型研制成果,建立了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模型,研发了与该数据模型配套的相关软件工具。
地质调查信息化标准建设是国土资源大调查数字国土工程的一项重要基础性研究工作,主要任务是在现有标准、规程、规范的基础上,根据地质调查工作的需要,制定系统的数据采集、处理、存储、传输、交换和开发利用、信息发布及服务技术标准;建立国家地质调查信息化标准体系,为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保障。该项工作由发展研究中心(实验室)负责,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地质科学院相关研究所、相关省级地质勘查单位和同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复旦大学等约,先后有100多人参加。
地质调查信息化标准建设主要参加人员包括杨东来、李景朝、姜作勤、李超岭、张明华、郎宝平、张永波、陈辉、曾青石、肖克炎、李军、童小华、其和日格、张礼中、薛群威、王芳、王成锡、郭佳、屈红刚、左群超、左爱莉、李晨阳、茹湘兰等。
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是国土资源部在矿产资源领域实施的一项基本国情调查,国土资源部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徐绍史部长任领导小组组长,汪民副部长任办公室主任,统筹推进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并组建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办公室,以矿产资源研究所、发展研究中心、航遥中心为主要技术支撑,具体负责日常管理和技术业务管理。大区地调中心成立大区项目办,各省(区、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成立省级项目办,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六大区和30个省(区、市)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共设立47个工作项目,其中全国汇总项目11个、大区项目6个、省级项目30个。项目从2006年开始启动。
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专项的全国重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综合信息集成专题研究工作,主要包括编制地质图、矿产地、重力、航磁、遥感、化探、自然重砂、工作程度等基础数据库整理与维护技术要求;开展相关技术培训,指导各省(区、市)完成基础数据库维护工作;研制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相关数据模型,指导六个地区地质调查中心和30个省(区、市)开展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相关数据库建设;研制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集成平台及相关应用软件,建立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库。
参加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模型研制主要人员包括左群超、杨东来、冯燕芳、陈郑辉、赵 汀、张明华、黄旭钊、吴 轩、于学政、李景朝、汪新庆、王季顺、肖志坚、王成锡、李林(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张建龙、陈安蜀、李林(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康庄、郑锦娜、刘凯、肖朝阳、胡海风、尹建生、于城、刘书生、张广宇、刘英才、文辉、郝维杰、夏建勋等。
2.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地质调查信息化标准建设方面:
(1)初步建立了一套适合地质调查信息化工作、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科学、实用的地质调查信息化标准体系,涵盖数据描述、数据采集、数据管理、数据产品与生产、数据服务、系统建设、数据库建设方面,在地质调查信息化工作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确保了地质调查信息化成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为信息共享和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奠定了基础。
(2)按照基础通用标准及急需的应用标准优先制定的原则,部署开展了48项地质调查信息化具体标准的研制工作,已经完成的有45项,正在开展的有3项。其中有13项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公布实施,其余标准正在地质调查信息化相关工作中试用。
(3)培养了一支具有较强实际经验和技术积累的信息化标准建设队伍,为进一步开展地质调查信息化标准研究和建设工作奠定了较强的技术和人才基础。
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专项数据模型研制方面:
(1)研制了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模型(约500万字),涵盖专业有:成矿地质背景、成矿规律、物(重、磁)化遥及自然重砂综合信息、成矿预测及煤炭、铀矿、化工矿产潜力评价。明确规定了各专业的术语、谱系、代码体系、特征分类及属性描述(包括填写规定)、图件分层及定义、编图(包括图式、图例)表示、空间参数(地球椭球参数、地图投影类型、高程基准)及比例尺、元数据规定以及成果汇总与集成技术要求等。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模型以丛书出版,包括《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模型 成矿地质背景研究》、《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模型 成矿规律研究》、《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模型 矿产预测研究》、《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模型 重力资料应用》、《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模型 磁测资料应用》、《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模型 化探资料应用》、《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模型 遥感资料应用》、《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模型 自然重砂资料应用》、《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模型 数据项下属词规定》、《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模型 通用代码规定》等。
(2)采用数据字典技术,将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模型内容字典化并存储到数据库。基于字典化了的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模型,研制开发了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模型工具软件(GeoMAG)、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成果图件空间拓扑检查软件(GeoTOK)、省级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成果图件及数据库汇总建库系统(GeoPEX),并在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中得到全面应用。
(3)编制了一套图例(子图、线型、图案、色标)表示规范,并基于MapGIS系统图例实现技术,制作了一套图例系统库,作为统一图例系统库提供给全国各项目组使用。
(4)编制了省级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成果图件与数据库验收要求,制定了省级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成果图件(包括图件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与图件元数据的验收质量评价的质量指标、检查与评价流程、实施方案,编写了《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省级资料性成果图件及属性库复核汇总技术方案》(约40万字),用于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的省级成果图件及属性库验收与复核。
3.成果应用及其效益
(1)地质调查信息化标准建设,为地质调查信息数据采集、数据传输与交换、数据存储与维护、管理、数据处理与专题开发,乃至信息资源的全社会共享,全方位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与广大社会公众对地质信息资源广泛需求提供了重要保障,为全面开展地质调查信息化和成果资料的社会化服务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在国民经济建设、促进地质信息产业化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专项数据模型成果以丛书形式公开出版,对保障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遵循全面全过程应用GIS信息技术和矿床模型综合地质信息预测方法的技术路线、保障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总体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模型代表着数据模型研究与应用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3)研制的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成果图件(属性数据库)验收要求与一套质量检查评价复核方案以及相关配套软件工具,不仅保证了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成果数据的质量,而且,相关设计思想、实施策略、实现方式将在地质数据成果质量检查评价复核方面具有示范和开拓作用。
(4)按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模型等技术要求建立并已验收的成果图件(属性数据库),对今后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常态化,矿产资源调查、矿产勘查及其工作部署等工作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