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本情况
自2000年以来,以相关地质调查战略、规划和部署研究项目为依托,发展研究中心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宏观部署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跟踪和总结国外在水工环地质领域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和未来趋势;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新形势,开展水工环地质调查需求研究;开展区域水环地质调查宏观部署研究,提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和地质灾害调查等各专业调查工作宏观部署与工作重点建议;为编制地质环境保障工程、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等提供技术支撑。
2.主要成果
(1)提出了水工环地质调查需求重点。在系统总结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在水工环地质领域的发展历程、现状和趋势基础上,于2003年完成了《全国水工环地质调查需求研究报告》,对水工环地质工作需求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与总结,包括国家安全和宏观经济格局发展平衡的需求、人民生活水平和地方经济建设的社会需求、水文地质专业研究的发展需求三个层次。针对“十一五”以来经济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依托“地质调查发展战略与成果综合”项目开展了“水环地质调查发展战略研究”专题研究,深入分析了社会经济发展对水环地质调查需求,提出了水环地质调查区域布局和战略重点。
(2)提出了不同区域需要优先调查评价的地质环境问题。根据地表水流域、地下水盆地分布和地质环境变化特征,在全国划分出松辽平原及周边山地丘陵区、黄淮海平原及周边山地丘陵区、西北内陆及黄河中上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及闽浙丘陵区、南方岩溶区、青藏高原及西南诸河流域区等六大地质环境区,分析总结了各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进而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地质环境的特征,确定了各区域应优先调查评价的地质环境问题,包括地下水资源调查、环境地质调查和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
(3)对我国地质环境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地质环境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以及恶化的主要原因。近几十年来我国地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总体上呈不断恶化趋势。经济活动日趋活跃是我国地质环境发生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农业活动、地质资源开发、城市化、工程建设等经济活动对地质环境的扰动在强度、规模、广度、深度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从而促使地质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诱发了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和发展。地质环境发生恶化的主要原因有:人们对地质环境的认识不深刻;人类活动重视经济效益而轻视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环境管理薄弱、地质环境保护法规体系不健全等。
(4)对地下水资源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作用进行了定量评价。通过构建地下水资源支撑度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各省地下水的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作用进行了初步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地下水资源支撑度最高的是黄淮海地区、鄂尔多斯高原与银川河套平原区、黄土高原东部地区及贵州省,其次是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而在东南沿海地区地下水资源支撑度最低。地下水资源支撑度排在前10位的省份依次是山西、北京、河北、内蒙古、山东、河南、宁夏、贵州、陕西和辽宁。根据评价结果,对我国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宏观部署提出了若干建议。
(5)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地质环境压力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利用物质流分析方法,对我国各省级区域地质环境与区域经济的物质流进行了核算,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地质环境压力评价指标,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造成的地质环境压力进行了比较评价。评价结果表明1997~2006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从地质环境获取的物质需求总量呈增加态势;区域地质环境压力由东向西呈递减态势,地质环境压力最大的是长三角经济区、山西能源基地和环渤海湾经济区,其次是黄河中游经济区、长江中游经济区、东南沿海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1997~2006年中国各省地质环境压力均呈增加趋势,但是增长速率存在很大差异;中国地质环境压力重心在过去10年中发生了东移,从中部的山西能源基地转移到了东部沿海的环渤海湾经济区和长三角经济区。
(6)提出了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宏观部署建议。在地质环境形势、水环地质工作需求和现状分析基础上,根据水环地质调查工作发展及时提出了水环地质调查宏观部署建议,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展工作部署提供参考。
3.成果应用及其效益
(1)出版了《中国地质环境变化与对策研究》专著,在《自然资源学报》、《资源科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核心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近10篇。
(2)研究成果为年度地质调查立项提供了基础依据和参考。提出了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和地质灾害调查等专业领域的工作方向、宏观布局以及宏观部署建议,为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工作部署提供了扎实可靠的支撑作用。
(3)通过研究为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部署文件的编写提供了技术支撑。参与了《关于加强我国地质环境保护的意见》、《地质环境保障工程》、《地质矿产保障工程》等相关文件的编写研究,依据水环地质调查部署研究成果,为文件的编写提供了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