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本情况
为收集、跟踪和积累全国煤炭资源状况和勘查工作程度方面的基础资料,评价和优选一批可供勘查、规划大型煤炭资源后备基地的选区,为国家部署和组织实施煤炭资源调查评价、战略勘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国土资源大调查专项设置了“煤炭资源后备基地勘查选区评价”项目。总体目标任务是分析我国煤炭资源现状和供需形势,研究我国煤炭资源勘查工作程度,评价我国煤炭资源勘探和开发潜力、煤炭资源勘查远景区,优选一批可供国家部署煤炭地质勘查开发的战略选区;研究我国煤炭资源勘查开发后备基地的方向、规划分区和国家规划矿区范围建议;研究我国煤炭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我国近期、中长期煤炭资源后备基地勘查的战略方向、工作目标和工作部署建议、规划分区建议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建立全国煤炭资源分布及勘查工作程度空间数据库。项目由发展研究中心承担,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勘查总院、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单位参加。
2.主要成果
(1)系统总结了我国煤炭地质及资源分布特征、勘查与开发现状,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垂深2000米以浅煤炭资源预测总量达
55697.49亿吨,但煤炭资源埋藏普遍较深,开采技术条件差;而且煤炭资源分布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水资源、生态环境呈逆向分布。将我国煤炭资源划分为东部调入带、中部供给带和西部后备带三大功能区及相应规划分区。2002年全国煤炭资源勘查与开发形势开始好转,尤其是2006年以来得到快速发展,并走出历史低谷。截至2009年底,全国已经累计查明煤炭资源储量16118.39亿吨,保有资源储量达到13096.8亿吨,其中已利用资源储量4765.83亿吨;2009年全国煤炭产能达到36.6亿吨,产量达到30.50亿吨,继续处于高速增长状态。
系统分析了我国煤炭资源勘查工作程度、勘查与开发潜力、资源供需形势、勘查与开发利用中的社会代价,并跟踪研究了我国煤炭资源战略。认为我国煤炭资源勘查与开发程度整体不高,勘查与开发潜力依然很大。截至2009年底,全国垂深2000m、1000m以浅的煤炭资源查明率分别为28.9%和55.7%,预测资源量分别有39579.1亿吨和12679.1亿吨。尚未利用保有资源储量有8330.92亿吨,其中可规划利用资源储量7882.02亿吨。全国已经形成“北煤南运、西煤东运”的市场格局和“北出南进”的贸易格局,煤炭供需基本平衡,但区域性结构矛盾进一步加剧。未来我国煤炭产量增长将放慢,并可能出现供不应求局面。预测到2015年,全国煤炭需求34.83亿吨,生产能力35.41亿吨,供需基本平衡;到2020年,全国煤炭需求45.62亿吨,生产能力39.62亿吨,供需缺口6.00亿吨。2020年前,需新增煤炭可采储量880亿吨,折合基础储量2000亿吨、查明资源储量6000亿吨。提出了以煤炭地质勘查可持续发展保障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走绿色煤炭产业的国家煤炭资源安全战略,以及“准备西部、发展中部、挖潜东部”的煤炭勘查战略、2020年前“稳定东部、发展中部、准备西部”和2020年后“挖潜东部、稳定中部、发展西部”的煤炭开发战略。
(2)研究并提出了全国煤炭资源远景区,包括40个含煤区、140个煤田煤产地和主要省份煤炭资源预测区;以及271个勘查选区;评价出淮东、淮南、三塘-淖毛湖、吐哈、伊犁、库拜、柴北缘、鄂盆西部等8个大型煤炭后备基地勘查选区。分析了国家煤炭地质勘查工作需求,提出了国家煤炭地质勘查规划的定位、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工作部署建议以及政策建议。
(3)编制了全国煤炭资源分布、勘查工作程度等图件,建立了中国煤炭资源分布与勘查工作程度空间数据库。
3.成果应用及其效益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项目研究阶段成果的及时应用。为国土资源部起草了《全国煤炭地质勘查规划》(未发布,被中央地质勘查基金应用);项目阶段成果被《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代拟稿)、《全国地质勘查规划》、《地质调查“十一五”规划》、《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及“十二五”能源地质调查工作部署、国家能源办公室重大调研课题《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研究》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