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勘查是一项高风险、高投入的工作,过去数十年,矿业界和学术界均在探讨如何制定最佳勘查战略、提高找矿成功率。针对这一难题,2004年起,发展研究中心在地质调查项目“地质调查情报编译与科技成果集成”中安排了矿产勘查战略与策略、找矿模型与找矿实例研究。项目组在系统收集国外大型超大型矿床实例的基础上,以其中的100个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发现实例为依据,通过分析与对比,系统地总结矿产勘查战略与策略,完成了相关研究报告。在此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公开出版了《信息找矿战略与勘查百例》和《世界找矿模型与矿产勘查》。
《信息找矿战略与勘查百例》专著
主要成果有(1)《信息找矿战略与勘查百例》。该成果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全球矿产勘查形势、勘查战略与勘查策略的思考,系统论述了信息找矿战略;第二部分是实例篇,系国外100个大型矿床的发现实例,对各类型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找矿标志进行了总结。首先,详尽地论证了信息找矿战略,丰富和发展了信息找矿战略的内涵。在矿产勘查中,直接信息是最可靠的找矿信息,起先导作用。只有当信息具有直接指示矿床存在和分布的特性时,它才会发挥实际的找矿效能,因此,多学科信息的收集和综合分析,是实施信息找矿战略的核心工作。在覆盖区,各种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极可能获取地下掩伏矿体的直接信息,从而为在覆盖区以化探为主导的勘查战略开辟了新的前景。其次,系统分析了矿产勘查工作的特点、勘查技术的定位与应用策略。以100个矿床发现过程的各因素(时间、理论、技术、机遇等)为依据,论述了矿产勘查具有高风险高效益的特点,且需要超前部署。以地质勘查技术为先导,综合地质多学科信息,实现从区域到局部的战略转变;应主要部署在已知成矿带的周围,最终实现找矿突破。同时,总结了国外100个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勘查实例,其中半数以上矿床的勘查实例在国内首次报道。针对我国当前紧缺矿产的找矿问题,详细总结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上100个金、银、铜、铅、锌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发现过程。内容丰富,重点突出,陈述客观,图文并茂。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发现矿床各占1/3左右。总结了6类金属矿床的找矿标志,为国内大型超大型矿床勘查提供了新的思路。
(2)《世界找矿模型与矿产勘查》。该成果分为两个部分,约100万字。总论部分系统总结了矿床模型的概念及研究历史,探讨了找矿模型的定位和功能,提出了建立不同级次找矿模型的思路和方法,即遵循内容相符性、相近性(或相似性)、选择性、综合性、可度量性、可比性、直观性、规范化8个方面的原则,介绍了建模过程中的归纳法、演绎推理法及相关步骤等。以大量的实例说明了找矿模型的应用及其效果,指出了找矿模型应用值得注意的问题。找矿模型部分系统总结了国内外50个重要金属矿床类型(亚类或式)矿床的找矿模型,涉及的主要矿种包括铁、铬、镍、铜、铅、锌、钨、锡、钼、金、铂族金属、铀、稀土等,详细介绍了相关地质特征、矿床成因和找矿标志(包括区域地质找矿标志、局部地质找矿标志、地球物理找矿标志和地球化学找矿标志等)。
《世界找矿模型与矿产勘查》专著
《信息找矿战略与勘查百例》出版后,在全国地质找矿人员中产生了重大影响。由陈毓川院士、谢学锦院士以及中国地质调查局、有色、核工业等部门的专家组成的专家评审组认为,“该研究是一项在矿产勘查战略领域兼容实践经验总结和理论思维探索的研究,是对国外20多年来重大勘查成果的经验剖析。在有关信息找矿战略及其各种要素相互关系的研究方面,均提出了创新性的见解,是一份优秀的地质科技情报综合研究成果,为我国矿产勘查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有益的借鉴,填补了我部该领域科技情报研究的空白”。该专著已成为管理者、矿产勘查项目论证及工作部署的重要参考依据,极大地开拓了野外地质人员的找矿思路,已成为地质院校、矿业公司教学和培训的教材。这些可从该书的发行量上得到印证。据出版社销售记录显示,本书在第一次印刷1200册之后,不到半年时间就销售完毕,已再版,目前已售罄。该成果荣获2006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信息找矿战略与勘查百例”成果获奖证书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毓川为《世界找矿模型与矿产勘查》做序时指出,“本书编著者们继出版《信息找矿战略与勘查百例》之后,为矿床界又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好事,为广大矿产勘查工作者及从事矿床教学、科研工作者送来了具有实用意义的国内外找矿经验与成矿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