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本情况
全国区域地球化学系列图编制是中国地质调查局2001年设立的地质调查类技术方法项目,由发展研究中心组织实施,参加单位包括全国28个省(区、市)地质调查院。该项目主要是通过汇集全国1∶20万和1∶50万区域地球化学学数据和相关信息资料,建立全国区域地球化学数据库,编制全国性区域地球化学系列图,为矿产资源战略性研究以及基础地质、环境地质研究等提供地球化学资料。
项目总体实施是按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汇集全国各省的区域化探原始数据;第二阶段是检查、核对、整理、调试和拼接数据,将合格的数据输入数据库;第三阶段是完善全国区域地球化学数据库,研究编图方法技术,处理系统误差,编制全国地球化学系列图。
2.主要成果
(1)首次汇集了全国28个省(区、市)的1∶20万和1∶50万区域化探39种元素和氧化物的测试数据,共计数据点142万个,近5540万个数据,涉及1∶20万图幅1299个,1∶50万图幅18个。在国内第一次用海量数据编制出了39种元素全国系列地球化学图件,填补了我国高精度地球化学图的空白。这项开拓性的工作,对于提高我国区域地球化学勘查与研究水平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该项成果的取得为在全国范围内研究区域地球化学分布规律、生态环境、基础地质和找矿远景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全国1∶500万钨地球化学图
全国1∶500万铜地球化学图
(2)针对全国650万余km2海量地球化学数据中存在的省、图幅、分析单位和年代及方法技术等存在系统偏差,采用多元地学数据管理与分析系统GeoExpl进行处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全国区域地球化学数据汇集、整理、建库、系列编图的方法技术和流程。
(3)研制开发了基于客户/服务器、GIS和大型数据库(MS SQL Sever)的全国区域地球化学数据管理信息系统,首次将汇集的数据建立了全国区域地球化学数据库,总数据量近1GB。
(4)首次采用以原始分析数据为数据源,编制了39种元素及氧化物的全国地球化学系列图(1∶500万)及图集(1∶1200万)。编制的地球化学图,充分展示了我国不同地质背景反映的地球化学规律,对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宏观决策、全国基础地质研究、地质环境评价以及地球化学数据的公益性社会化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3.成果应用及其效益
全国区域地球化学数据库数据目前广泛应用于基础研究、矿产资源勘查、环境调查评价、人类健康与环境研究、土地质量评价等研究领域。从项目完成并提供社会化服务以来,先后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武警黄金部队、中国地质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核工业、中石化、冶金、地调院、大区地调中心等国
内单位及加拿大泰科明克公司、美国Heclaming Company等外国公司提供过服务;截至2010年底,提供原始数据、网格数据、异常图、图像数据等数据折合单元素20万图幅约114459幅,全国区域地球化学系列图网上浏览下载达数万次;同时为推进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的开展,向各省及大区地调中心项目组分别提供了所属区域39种元素的地球化学数据。该数据库数据服务量居各基础地学库服务量前列,且服务次数及服务量目前呈快速增长状态。
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各省(区、市)国土资源厅(局)、地勘局、地调院及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历时四年,按计划圆满完成了任务。该项目成果于2005年完成验收并开始面向全国相关行业、单位提供社会化服务,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新闻社、科技日报、中国日报(外文版)、中国国土资源报、地勘导报等媒体对项目成果进行了报道。该项目获2008年度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全国区域地球化学数据库及系列图成果,搭建了基础性地质工作服务于多学科、多领域的共享平台,实现了基础性地质成果向社会应用新领域的历史性跨越,为我国矿产资源调查规划部署、矿产资源调查、基础地质研究、环境评价等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这一成果真正落实了温家宝总理关于地质工作要“更加紧密地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加主动地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要求,充分发挥国家地质工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
“全国区域地球化学系列图编制”项目获奖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