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本情况
“全国矿产地数据库建设”项目是中国地质调查局下达的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该项目于1999年启动,由发展研究中心负责,各省(区、市)地质调查院参加,2002年各省地调院提交成果,2003年和2004年对矿产地数据库进行了维护,分别提交了成果,2004年发展研究中心对全国分省建立的矿产地数据库进行了综合整理。全国原工业部门等有关地勘单位的矿产地数据库建设工作自2001年开始,由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中国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中国核工业地质局、中国煤田地质总局、中国建材工业地质勘查中心、中国明达化工矿业总公司、武警黄金指挥部参加,2003年完成了相关矿种的矿产地数据库数据采集和数据库建设工作。2005年中国地质调查局设立项目,对上述建立了两个矿产地数据库进行综合,建立了完整、权威的全国矿产地数据库。
2.取得成果
(1)全面收集整理了我国原行业部门的矿产勘查资料,首次建立了质量可靠的全国矿产地空间数据库。全面系统地收集了我国原工业部门完成的固体矿产、固体能源矿产、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建筑材料非金属等特大、大、中、小型矿产地和矿点及矿化点资料,资料截止时间为2000年,数据量涵盖全国行业部门完成的192个矿种(组)共计9129个矿产地。在数据库建设过程中,把数据质量视作数据库的生命,从数据采集和录入、数据质量检查、数据逻辑机检、全国汇总等各个环节,都制定和采取了严格的措施监控数据质量,保证了数据库的可靠性、准确性、权威性。截至目前更新矿产地数据15134套,矿产地总数数据达到48049套,更新日期截至2009年底。总数据量5GB,其中属性数据量约100MB,及大量矿区图形数据。属性数据中矿产地基本信息记录数48049,矿区地质情况记录数37215个,矿体特征记录数35847个,煤层特征记录数4527个,主要采煤层记录数2978个,勘查区(井田)资源量记录数2996个,矿产储量记录数29347个,选矿试验记录数8060个,开采技术条件记录数16159个,矿床技术经济评价记录数6441个,矿产勘查工作概况记录数38374个,以及大量图形数据(3364张图件)。
(2)开发了功能齐全实用性强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全国矿产地数据库应用系统利用MapObjects 2.2和Microsoft Visual Basic 6.0开发,脱离GIS平台,适用于Windows 2000/XP操作系统。技术先进适用、功能齐全、性能稳定。主要包括数据管理、数据查询、数据维护、数据检查、数据输出、空间分析、多媒体演示和系统帮助等模块,是集数据源与应用为一体、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库共存、实现对矿产地数据库进行数据管理、数据查询、检索、编辑维护、空间
分析、数据统计、数据输出及图形自动形成等多功能的数据库管理应用系统。极大地提高了数据库的信息服务和应用功能,能够满足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对矿产地数据管理和查询的基本需要。
全国矿产地数据库应用系统主界面
(3)编制了方便直观的全国矿产地分布图集及其回放图。为更直观地反映数据库中矿产地分布情况,以数据库为依据,编制了矿产地分布图集,本图集按贵金属矿产、有色金属矿产、黑色金属矿产、稀有金属矿产、放射性矿产、燃料矿产、冶金辅助原料矿产、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建筑材料矿产和其他非金属矿产进行分层。图集表达方式直观,适合各方面用户需求,为数据库用户提供了更直观实用的服务。
为了充分发挥数据库的信息服务功能,开发研制了“基础地质数据库管理系统”,集成了对矿产地数据库的管理,实现对矿产地数据库进行数据管理、数据查询、检索、编辑维护、空间分析和输出等功能,全国矿产地数据库建设是我国矿产资源信息化工作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3.成果应用及其效益
全国矿产地数据库资料收集齐全、数据规范、技术先进、质量监控措施完备、数据质量可靠,数据库应用系统功能完备、性能稳定、实用性强。为了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准确性、权威性,在建库工作过程中,对数据质量采取严格的质量监控措施,保证了数据库的质量。该成果受到广泛关注,并将成果反馈给冶金、有色、武警、建材等行业系统以及中国地质调查局各大区地调中心使用。
全国矿产地数据建库工作的完成,对我国的固体矿产地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和建库,实现了方便快捷的查询检索。该数据库的完成有助于摸清我国资源家底,为进一步做好资源潜力评价和矿产资源预测提供基础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