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5.12”大地震抗震救灾加工处理数据

为“5.12”大地震抗震救灾加工处理数据

来源:中心1999~2010成果巡礼 发布时间:2012-03-23

 

1.基本情况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发展研究中心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统一部署,迅速行动,组成数据处理组,为抗震救灾提供基础地质数据的加工处理支持。于2008年5月16日便利用已有的数据库编制完成了小比例尺的灾区地质图和重力异常图上网发布。5月20日,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扩大会议有关部署地震灾区次生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精神,成立了由时任中心主任邓志奇为组长,总工程师谭永杰为副组长,成员由中心数据处理室、信息工程室、实验室、资料服务部门和山东国土信息中心等单位抽调骨干力量30多人组成。工作历时1月,以快速收集、快速集成、快速发布为工作方针,完成了大量数据汇总、处理与分发工作。

基础地质资料组在紧张工作

2.主要成果

(1)利用已有数据库,按期完成了覆盖地震灾区93个县(市)基础地理数据的收集、基础地理底图的编制、基础地质数据的整理、处理和图件的编制、地质灾害评估成果的编辑整饰打印、中国地质调查局成果的印制与分发。

(2)在抗震救灾后期,在48小时内完成地质灾害评估成果图集的印制,并派人急送有关部门和省市。

(3)组织编辑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图件图件19张,编入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出版的《汶川地震灾区——地震地质图集》。

(4)采用信息网格技术,组织开发了地震灾区数据共享平台,对汶川地震灾区93个县的地理、地质、遥感、物探、化探、水文地质和本次抗震救灾形成的地质灾害评估数据(数据超过300GB),按照地理坐标进行组织集成,形成统一的数据描述、发现、管理、集成分析与分发系统。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规划的编制,提供了现场地质数据支撑。

(5)抗震救灾工作历时1个月,共向国务院应急办、国土资源部机关、国土资源部前线指挥部、交通运输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单位及机构组织提供数据多达30多次,数据量达1030GB和大量的成果图集。

3.社会经济意义

发展研究中心抗震救灾基础地质资料组,快速收集数据信息资料、及时分发数据处理成果,为各级领导精准的决策及前线队伍高效的救灾行动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支持,这些工作有力地支持了抗震救灾行动,为抗震救灾做出了应有贡献,为中心赢得了荣誉,被媒体称为“数字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