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过去一个多世纪(1900~2023年)以来,全球矿床勘查格局经历了根本性重构,呈现出投入波动加剧、发展效率下降、勘查地域转移、技术驱动增强等显著特征。勘查投入在二十一世纪初出现剧烈波动,从2002年的约40亿美元迅速攀升至2012年438亿美元的峰值,随后逐步回落至当前约170亿美元的水平。然而,投入的大幅增长并未带来矿床发现数量的同步增长,反而因推高劳动力与钻探成本、迫使勘查企业退出部分优质矿区,导致整体发现效率的下降。数据显示,矿床发现的平均单位成本从1980~1999年的6500万美元大幅增长至目前的约2亿美元。在地域分布上,全球矿床发现的重心已从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传统矿业强国转向非洲、拉丁美洲和中国等资源潜力区。从矿种结构看,金矿与贱金属始终是发现的主体,而特定矿种(如铀、锂)则随技术需求和市场变动分别出现阶段性的发现高峰。驱动这一演变的核心动力是勘查技术的革新。从早期依赖地表露头识别,到航空物探、地球化学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再到当前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的逐步引入,技术演进持续降低发现难度并拓展找矿空间。与此同时,勘查主体也发生显著变化。从早期以个体探矿者为主,历经大型矿业公司与政府机构主导的阶段,发展为当前以初级勘查公司为重要力量的多元协作体系。展望未来,面对勘查成本高企和发现难度加大的结构性挑战,矿床勘查的突破将更加依赖于技术方法的持续创新,以及对覆盖区、已知矿区深部等优质勘查靶区的精准勘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