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地质工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再思考(2017年第10期)

作者:邢新田 发布时间:2017-05-10

●地质工作进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三次萎缩期。前两次矿产勘查萎缩是周期性的,待国家固体矿产开发强劲发展,矿产勘查春天自然到来,而这次矿产勘查萎缩实质却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体制性等深层次突出矛盾与问题,是供给侧不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带来新变化的体现。

●当前,地质工作供给侧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浅层大宗固体矿产勘查能力过剩明显,深部勘查能力不足;传统领域地质工作能力过剩,新兴和交叉领域工作能力明显不足;调查能力过剩,研究能力欠缺;数据采集能力过剩,产品服务能力不足且单一;矿产勘查低端成果偏多,无效供给严重;一般性人才过剩,高层次人才短缺。

●必须坚定信心,以深化地质工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调整地质工作功能结构,区域结构,拓展其服务领域,提高地质工作队伍整体素质,实施创新驱动,提高地质工作供给成果质量与效率,扩大有效供给。这才是地质工作走出当前困境的上上策,是当前地勘单位改革的唯一出路。

●为确立资源型矿产勘查公司是矿产勘查成果供给主体,应在推进地质工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在过渡性政策有力支持下,将部分国有地勘单位定位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改制为资源型矿产勘查公司,彻底摘事业单位帽子,过企业化日子,成为名符其实的矿产勘查成果供给主体。

    ●实施地质工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坚持以地勘单位为主体,同时,政府间接提供政策与法律法规支持。一是作好国有地勘单位改革的顶层设计;二是政府要统筹做好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切实进一步加强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及时公开、公正、公平向社会公开相关地质资料,力求使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无缝衔接;三是健全与完善相关政策;四是修改与完善国家矿业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