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石油供应风险对比研究及启示(2017年第6期)

作者:李鹏远 周 平 郑人瑞 发布时间:2017-03-13

●能源安全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环境和战略安全。历经40多年的演进,能源安全的概念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所拓展:在能源种类上,能源安全已经从最初的石油供应安全,延伸至煤炭、天然气、电力等广义能源的供应安全;在驱动力上,随着国际社会对全球环境污染与气候变暖问题的日益关注和重视,环境安全因素在能源安全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

●参考亚太能源研究中心的“4A”模型,并考虑中美两国石油供应的实际情形,基于可利用性(地质因素)、可负担性(经济因素)、可获得性(地缘政治风险)和可接受性(环境的承载能力)四个维度,构建七个指标模型来评价石油的供应风险。

2000年以来,中国的石油供应风险总体高于美国。中国的石油供应风险在20002002年短暂下降后开始上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且主要集中在可利用性和可获得性方面。美国的石油供应风险在2008年之后开始大幅下降,主要集中在可利用性和可接受性方面。

●美国石油供应风险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页岩油气技术的突破,国内石油储量大幅增长,保障能力加强,可利用性风险下降;二是石油进口来源地发生变化,在北美内部逐渐形成了石油供需一体的格局,石油的可获得性风险大大降低;三是国际油价下降使然。

    ●借鉴美国经验,提出以下四点建议:一是大力加强非常规能源领域科技攻关,推进技术进步及地质理论创新,引领油气勘探取得突破,不断提高页岩油气等资源的经济可负担性;二是大力加强非常规能源领域政策引导,推进油气领域体制改革,进一步开放社会资本和技术力量,实现能源资源开发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最大化;三是以上合组织为平台,积极打造中国—俄罗斯、中国—中亚油气自贸圈,建立亚欧大陆最大的油气供需体,降低海运风险;四是夯实中缅能源合作,特别是加强中缅油气管道合作与运营,规避马六甲海峡的风险,降低海外石油的可获得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