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矿产勘查地球化学工作部署的几点建议(2015年第17期)

作者:任天祥 发布时间:2015-09-21
 

●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化探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在矿产勘查、资源潜力评价、基础地质、农业、环境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现在我国矿产勘查已从浅表找矿转入深部矿、隐伏矿找矿阶段。如何在新一轮矿产勘查中更好地发挥先行战略作用,已摆在化探工作者的面前。

●我国第一代矿床地球化学找矿模型(式),多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建立,曾在成矿预测和化探找矿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但限于资料和条件,所选矿种少(仅五、六种)、类型少(多为热液矿床)、多为出露矿、分析元素较少且多为光谱近似定量和半定量分析。主要以矿区大比例化探资料和原生晕资料建模,与区域化探和现代化探普查分析数据多不匹配。典型矿床地球化学找矿模型新建与扩建已迫在眉睫。

●我国第四系覆盖区面积约344.5km2,其中覆盖厚度>2米~<50米浅覆盖区达150万~180km2,是一个新的巨大的找矿空间。浅覆盖区地质工作难度较大,但近六、七年试验研究表明,浅钻化探对常规化探方法有良好的继承性,所取覆盖层底部残积层样品和钻孔岩芯样品,可有效提供覆盖层下掩埋矿和深部数百米隐伏矿的找矿信息。

●由于分析条件限制,原区域化探样品分析中,15种稀土元素仅分析LaY两种元素;15种稀有分散元素中仅分析了LiBeCdNbZr五种元素,铂族元素未分析。现在分析方法和条件均已具备,加之矿产勘查需求,建议利用现有库存样品,补作未分析的稀土、稀有和铂族元素,为实现这些元素独立和共生矿床的找矿突破提供地球化学信息。

●近年对中大比例尺和矿区化探重视不够,大量钻探岩心不作化探采样分析,丧失了许多深部找矿、找大矿区远景和周边找矿的机会。建议今后重视中大比例尺化探工作,所有钻孔岩心均进行岩石采样和原生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