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再思考(2013年第22期)

关于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再思考(2013年第22期) 邵毅

作者:邵毅 发布时间:2013-12-03

●地勘单位的体制创新事关主力军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找矿突破的决定性因素。然而,面对地勘单位改革的紧迫性,我们所面临的宏观环境却发生了重大改变,改革的空间受到挤压,时间也不宽裕了。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时间里,GDP年均增幅始终在10%左右,但同样是在高速发展的环境里,地勘单位却经历了冷热不均的两重境地。这充分表明经济增速并不是影响地勘单位生存环境的决定因素,资源需求才是地勘单位生存环境的决定因素。

●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以厘清政府和市场关系为重点的改革一定会把打破利益集团、破除垄断作为改革的重点,地勘单位的改革一定会加速推进。如果我们此时还是“春眠不觉晓”、“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不仅会因丧失最后的改革机遇而扼杀自己的未来,还会让找矿突破蒙上阴影。

●事业费的足额发放、公益性和商业性地质项目的不断增多使地勘单位的日子逐渐好过,两头利益均沾的既得利益使事企不分的体制成为大多数国有地勘单位的“乌托邦”,“戴事业帽子、走企业路子”已成为绝大多数国有地勘单位所依赖的改革路径,而这一“路径依赖”恰恰是地勘单位的改革死结、发展死结。

●随着新一轮改革的不断推进,公益类地勘单位将在工作领域、经费收支、职工收入等方面逐步规范并受到限制,政府和市场的界限一定会厘得很清。只有商业性地质找矿队伍才能以市场主体身份在勘查市场上进行竞争,而当大多数国有地勘队伍进入公益类后,留下的商业性地勘企业则会很少,这就意味着商业性地勘市场主体将会缺失,它将拖累中国商业化地质勘查市场的建设进程,严重削弱地质找矿主力军的有生力量。

●中国矿山企业和地勘单位分割在两个不同产业,不仅产业链不完整,而且资产规模小、经营规模小、盈利水平低。地勘单位百局千队的格局与30多年前未改革时的状况几乎一样。地勘单位被排斥在矿业领域之外,产业规模小,服务局限性大。找矿突破为地勘单位融入矿业公司提供了极其难得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