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周边地区矿产资源对比研究与编图

中国大陆周边地区矿产资源对比研究与编图

来源:中心1999~2010成果巡礼 发布时间:2012-03-19

 

1.基本情况

该项工作依托地质调查计划项目“中国大陆周边地区主要成矿带成矿规律对比及潜力评价”中的“东南亚地区地质矿产综合图件编制”、“中国及邻区矿产资源潜力定量评价”、“我国与周边国家地球化学块体编图与对比研究”、“东南亚地区铜、锡、钾盐等矿种典型矿床对比研究”、“东南亚地区地质矿产综合图件编制”以及综合研究等、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中国与周边国家毗邻地区重点成矿带成矿规律对比研究”(2006~2010),采用国际合作编图和对比研究等方式,全面收集中国大陆周边地区地质矿产资源信息资料,系统了解周边国家和相关地区的矿产资源潜力和成矿地质条件,开展中国周边跨境成矿带境内外成矿作用、成矿地质背景与成矿规律的对比研究,以更宽的视角和更大的视野,从整体上深化对跨境成矿带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的认识;探索建立适合我国特点的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方法体系,为实现我国相关成矿带矿产资源勘查重大突破提供基础地质和区域成矿理论指导;为国内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提供基础信息和战略靶区。同时与周边国家建立起了国际合作的途径,并培养了一批开展地学国际合作研究的人才。

2.主要成果

(1)基础地质矿产图件编制。

基础地质矿产图件编制主要是对东北亚地区、东南亚地区和中亚地区进行地质矿产图件
综合编制,通过与国外地调机构合作,编制完成了上述三个地区1∶150万地质图、大地构造图和成矿规律图,并按统一要求建设了各地区矿产资源信息数据库。通过成矿地质条件对比研究和成矿规律总结,获得了境内外区域成矿作用差异的有益认识,为推进“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基础。主要进展如下:系统收集、整理和翻译了东北亚、南亚和中亚地区相关地质矿产资料3000多份;制定了编图原则;通过与境外地调机构的合作,开展了部分实地考察,对关键地质问题进行了合作研究;初步建立了东北亚、南亚和中亚地区矿产地数据库,矿产地记录达3000条;圈定了各地区构造单元和成矿带;完成了一系列图件的编制,共编制图件70幅;圈定了上述3个地区优势矿种成矿远景区带的分布,提出了我国周边毗邻地区区域找矿建议。

(2)重要区域地质条件对比和资源潜力分析。

重要区域地质条件对比和资源潜力分析主要分为重点成矿带编图和成矿规律对比研究、重点地区地质矿产和成矿规律对比研究。

重点成矿带编图和成矿规律对比研究主要围绕跨越我国国境的天山成矿带、阿尔泰成矿带、三江成矿带、额尔古纳-上黑龙江成矿带、巴尔喀什-准噶尔成矿带、哀牢山-红河-马江成矿带等重要成矿带开展,通过国际合作,广泛收集和分析了境内外成矿带已有地质矿产资料,配合大量的野外地质考察,编制跨境成矿带1∶100万成矿规律图,开展了成矿带境内外成矿作用与成矿规律对比研究,分析了成矿带矿产资源潜力,一方面指导国内地质找矿工作,另一方面为国内“走出去”的企业提供基础资料和指导意见。

重点地区地质矿产和成矿规律对比研究主要是对中亚和东南亚地区境内外典型矿床进行解剖和成矿作用对比研究,分析成矿条件,研究成矿规律,评价资源潜力,建立地质矿产信息空间数握库,提出境外矿产勘查选区建议。

(3)中国周边国家矿产资源现状对比研究。

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东北亚、中亚和东南亚地区基本的地质和构造单元特征,为深入了解区域成矿带的展布、区域成矿系统的发生和演化及成矿规律的总结奠定了基础。

在系统收集境外地质工作成果文献和资料的基础上,总结了俄罗斯和蒙古、中亚五国和中南半岛五国的地质工作程度。

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东北亚地区斯塔诺夫成矿带、蒙古-鄂霍茨克成矿带、中蒙古-额尔古纳成矿带、南蒙古-大兴安岭中段成矿带、白乃庙-多宝山成矿带、乌兰浩特-巴林右旗成矿带和小兴安岭成矿带、中亚地区西伯利亚构造成矿域、东欧构造成矿域、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构造成矿域、卡拉库姆-塔里木构造成矿域和北特提斯构造成矿域以及东南亚地区扬子板块成矿区、华南板块成矿区、东印支板块成矿区、昌都-思茅、南邦中间板块成矿带、毛淡棉-金边移动板块、掸泰马板块成矿区、察隅-腾冲板块成矿带、印缅-苏门答腊沟弧盆系成矿带和印巴成矿区的分布及其特征,并对带内典型矿床特征进行了描述,为典型矿床对比研究提供了基本信息。

对东北亚、中亚和东南亚地区的矿产分布特征、矿产资源的互补性以及重要成矿带特征和资源潜力进行了对比分析,了解了我国与毗邻地区成矿特征的差异,为资源潜力评价和境外风险勘查区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比研究,圈定了东北亚、中亚和东南亚地区可供风险勘查的区域,为国内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基础信息。其中中俄蒙毗邻地区4处风险勘查区,分别为蒙古国东北部铅锌银矿风险勘查区、俄罗斯赤塔州东南部金、铜、铀矿风险勘查区、俄罗斯赤塔州北部金、铜、铁矿风险勘查区和俄罗斯阿穆尔州西南部金银矿风险勘查区;中亚地区4处风险勘查区,分别为哈萨克斯坦东部金铁铜铅锌矿风险勘查区、哈萨克斯坦东南部铁金铜铅锌矿风险勘查区、吉尔吉斯斯坦金铁铅锌矿风险勘查区和东南乌兹别克斯坦-北塔吉克斯坦金铜矿风险勘查区;中南半岛地区5处风险勘查区,分别为缅甸北部铂钯铜及铬铁矿风险勘查区、缅甸北东部铅锌锡矿风险勘查区、缅甸东部(臭水-金厂)富银铅锌多金属矿风险勘查区、越南博萨-石溪地区富铁、铬铁矿风险勘查区和越南南部三水铝土矿风险勘查区。

(4)中国与周边国家毗邻地区重点成矿带成矿规律对比研究。

在总结已有资料、追踪最新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周边国家地质矿产特征,按照统一思路、统一标准,编制了“中国大陆周边国家1∶100万成矿规律综合编图技术要求”(试用稿、修订稿),为有效开展中国大陆周边毗邻地区重要成矿带成矿规律对比研究提供基础和成果集成平台。

在境内外成矿地质条件、成矿地质背景对比、境内外路线地质调查、典型矿床考察基础上开展综合研究,按照“中国大陆周边国家1∶100万成矿规律综合编图技术要求”(修订稿),编制各类图16张,进一步掌握了研究区的地质建造、构造特点及矿产分布特点,为开展境内外重要成矿带对比奠定了基础。

根据《矿产地数据库技术要求》(试用稿),开展了中南蒙古-大兴安岭、三江-湄公河和兴都库什-西昆仑成矿带的矿产地数据库建设,收集、整理了研究区重要成矿带铜、金、铅锌、锰、铁、铝土矿、钾盐等重要矿种的矿床(矿点)3657处的数据,其中境内矿床、矿点1615个,境外矿床、矿点2042个,为中国大陆周边毗邻地区重要成矿带对比搭建了数据平台和资料储备。

以资料、编图、实地考察为基础开展综合研究,提出的境内外成矿带划分新方案,不仅深化了对中国大陆周边地区成矿地质背景、矿产特征、成矿控矿因素等方面的认识,而且对于进一步开展境外勘查选区、引导中国企业“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资料整理、实地考察、综合研究和跨境成矿带成矿规律总结,厘定中南蒙古-大兴安岭、兴都库什-西昆仑和三江-湄公河成矿带的主要地质事件、构造事件、岩浆活动、成矿事件,在成矿带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中南蒙古-大兴安岭、兴都库什-西昆仑和三江-湄公河成矿带构造-岩浆-成矿事件序列,为认识跨境成矿带的成矿规律奠定了基础。根据跨境成矿带成矿规律新认识,圈定境外找矿战略靶区16处,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重要参考。

(5)中蒙边界地区地球化学块体编图。

制订了《1∶100万地球化学编图技术规范》(中、英文版);对中蒙边境区域化探扫面资料进行了系统研究,编制了资料可利用程度图;完成了18万平方千米的1∶100万地球化学填图,发现各类大规模地球化学异常25处;在中蒙边界发现金铜异常;在白云鄂博矿区西部发现稀土异常。

3.成果应用及其效益

(1)通过该类项目的实施,系统掌握了东北亚、中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地质、矿产、矿业开发的信息,为我国政府和企业勘查开发该区矿产资源提供基础信息。

(2)开展周边国家矿产资源对比研究工作是作为国家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地质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实施“走出去”战略必要的前期基础工作。通过国际合作编图方式,开展境外我国急缺矿种重要矿床经济地质研究,了解周边国家地区经济政策以及联合开发的可行性,为建立我国在周边国家稳定的矿产资源开发和战略储备基地提供基础资料。

(3)通过对境外矿产地的地质背景,成矿条件的研究以及矿产资源量的调查,了解境外投资环境和政策,使这项工作能够扎扎实实地为政府决策和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资源勘查开发工作提供信息服务。

(4)我国与邻近各国山水相连,具有相似的地质构造环境和成矿特征,邻国的研究成果和找矿经验,可以给我们启迪和借鉴。

(5)利用各种渠道(政府协议、国际会议、培训班、项目合作、来访等)与有关国家地学机构建立了联系,加强了中国与国外国家地学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性和国际化视野的地学人才,从而推动地球科学的可持续发展和地球科学新理论的创立。

(6)为实现“走出去”和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战略决策提供坚实的信息基础,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安全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