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项目是在“中美矿产资源评价合作研究”项目基础上申请的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总体目标是通过对比中美环太平洋成矿带的成矿动力学背景、区域成矿特征,建立成矿动力学模型;采用中国的“综合信息法”(地、物、化、遥)和美国的“三部式”资源潜力评价方法,分别对中美环太平洋成矿带的典型区域开展两种方法对比研究和矿产资源评价,区分两种方法所获得结果的分异同点;结合动力学背景、过程以及其他综合信息,解释产生差异的原因;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出一套适合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乃至全球的区域资源潜力评价新方法,为尽快摸清“家底”和实施矿产资源“走出去”战略提供技术保证。项目由发展研究中心承担;采用“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实地考察6次;建立了中国东部、美国西部铜、铅、锌等主要矿产数据库,以编制的主要大地构造单元图为基础,开展了构造—岩浆—成矿事件序列研究,对比了地质背景、大规模成矿作用发生时期以及斑岩铜矿定量评价结果等;在综合对比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地质过程解析法——资源评价与选区”新思路,为矿产资源“走出去”战略实施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于2010年11月,顺利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
2010年7月发展研究中心项目组考察美国内华达州Mount Hope斑岩钼矿
主要成果有(1)环太平洋成矿带是具有全球意义的中新生代巨型构造—岩浆—成矿带,涉及的国家多、资源丰富。研究表明,中国东部、美国西部尽管矿产组合、大规模成矿作用时间不同,但是都发生在伸展背景,前者为晚古生代,后者为新生代。(2)建立了中国东部、美国西部铜、铅、锌等矿床的数据库;以初步编制的中国东部、美国西部1∶1000万大地构造图为基础,开展了中新生代构造—岩浆—成矿事件序列初步研究。对比了中新生代中国东部、美国西部的地质背景差异,对比了斑岩铜矿定量评价结果,表明中国东部、美国西部斑岩铜矿定量评价结果差异与成矿地质背景分析差异大致吻合。(3)提出了“地质过程解析法—资源评价与选区”新方法,强调以现代大陆动力学为指导,从壳幔深部演化角度来审视地质过程、成矿作用过程,以一个地区大规模成矿作用为主线,辨别现今矿产资源的存留状态差异,作为资源评价与选区的依据。在方法和理念上是一种创新。
成果应用及其效益有(1)基于研究成果发表论文5篇,在国际/国内会议上提交论文6篇。(2)环太平洋成矿带是具有全球意义的中新生代巨型构造—岩浆—成矿带,况且涉及的国家多、资源丰富,在这些地区开展工作,查清这些地区的地质背景、成矿规律、资源状况以及与我国的资源互补性,不仅可以提升我国学者在国际地学界的地位、国际影响力,而且对于“有的放矢”地在相关国家搞好资源外交,支撑和推动我国实现资源、外交“双赢”具有重要意义。(3)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是美国实行全球资源战略的研究主体,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与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合作,为我国尽快掌握全球资源分布、构建国家资源战略具有重要意义。(4)在实际应用的基础上提出的“地质过程解析”的思路,是依据系统地球科学提出的资源潜力评价与选区新思路,为矿产资源“走出去”战略实施提供了有效技术手段。(5)拓展了与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合作领域,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平台;美方表示愿意继续合作并将研究范围拓展至整个东亚(俄罗斯远东、朝鲜半岛、印支地区)与整个北美洲西部(包括加拿大和墨西哥的科迪勒拉山链西部),甚至南美洲。无疑对于推动地球科学发展,更好地认识全球资源、积极引导中国企业“走出去”等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