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火苗在升腾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青年论坛侧记

来源:国土资源报社 作者:于德福 发布时间:2017-05-09

4月27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举办了以“智慧谋发展、青春勇担当”为主题的“责任落实年”青年论坛。论坛上,围绕参谋、支撑、服务的定位,来自中心七大业务部门的15位青年研究者,发布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

青年人思想活跃,他们的新成果闪耀着思想新锐、视角新颖的特点。

新理念——聚焦生态文明,践行绿色发展

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首次明确了我国要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其中绿色发展指数是考核重点。

如何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这一重大转折,无疑是地质工作者面临的最新课题。对此,青年研究者们提出,建立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这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此前,我国的地质调查均以单一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为主,虽然之后增加了环境保护等评价的内容,但均凸显了单一性特点。近年来,虽然进行了资源环境综合评价的探索,但对区域矿产开发利用技术经济及环境影响评价涉及的仍较少,特别是如何建立相应评价体系,仍是一片空白。基于这样的现实,青年研究者吕晓岚以国内外不同勘查程度的矿区为切入点,提出了建立区域快速评价法、综合优度指数法和重要矿床群关键指标法三种评价体系的设想,并设计了相应的评价方法和指标、标准。

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各地设立各类保护区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那么,这些保护区内的矿产资源到底该不该找呢?青年研究者马骋用数据提醒人们应深入思考。他介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矿产资源富集,已发现资源约占全国资源总量的20%,预测资源约占全国资源总量的30%,并与全国重点成矿区带分布空间叠置,重叠面积约39万平方公里。相关研究表明,大调查以来,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约79%位于重点成矿区带内,成矿区带内部分重点矿产预测资源量占比全国预测资源总量百分比均达到65%以上。这一研究成果,向人们提出了一个现实问题:如果这部分矿产资源不找,对今后保障资源安全的影响有多大?平衡保障发展与保护生态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

新结论——对标“中国制造2025”再看关键矿产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项重大国家战略。在这一重大战略实施中,到底有哪些矿产居于关键位置?这也是地质人必须回答的问题。

青年研究者郑人瑞认为,此前,我国地质人提出的大宗矿产、战略性新兴矿产等分类,主要依据仍是人均资源消费等数据,这些结论显然无法适应制造业发展的需求。

基于此,他以美、欧盟和印度关于制造业所需关键矿产对比研究成果入手,对标“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从供应风险和经济重要性两方面入手,得出了新的结论:除钴、锡、钾盐、铬、锑、锂、硼外,铁出人意外地成为中国制造2025的关键矿产,这与基于人均矿产资源消费数据研究后的得出的铁已基本处于消费顶峰的结论显然不同。研究同时发现,关键矿产还会随着国家的发展阶段不同而变化。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和欧盟与印度在制造业发展中,还有锑、铬、钴等重叠的关键矿产,这些将是未来资源争夺的重点。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石墨相关产业高度重视,一些学者提出将石墨列入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后简称保护性矿产),引起了矿政管理相关部门的关注。青年研究者杜轶伦最新研究表明,无论是从世界还是我国的资源状况看,如果石墨未来不出现新的巨大消费需求,其保障年限均在100年以上。鉴于国内外拥有丰富的石墨资源,将石墨列入保护性矿产似乎并无必要。从规划入手,对石墨资源基地和规划矿区进行合理开发,落实石墨最低开采规模,鼓励有条件的下游企业进行上下游一体化开发,同时摸清石墨资源家底,尤其是可应用于高端产业的石墨资源量,不失为一种更好的办法。

新视角——采撷传统美,把脉信息化

在思想新锐外,视角新颖也在青年人研究成果中体现无遗。以馆藏地质资料为例,过去,人们对这些资料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非常重视,但对其中蕴藏的文学艺术价值缺乏关注。青年研究者贾丽琼就从艺术这一视角切入,发现了馆藏地质资料特别是地质前辈留下的资料中,还蕴藏了浓郁的绘图美、文学美和书法美:丁文江的书法字迹清秀、云林风骨,章鸿钊的书法洋洋洒洒、意兼碑帖,翁文灏的书法端庄老辣;梁津1916年完成的《回头山地质及矿床图》、1954年出版的《广东始兴石人峰钨矿地貌素描图》犹如绘画佳品;李四光的《庐山地质志略》,则犹如文字优美的游记。

信息化是发展研究中心支撑业务的重要内容,多个青年研究者在论坛上发布了自己新视角下的研究成果。关于地学科普,贾德龙在进行中美对比研究后建议,科普场馆应改变展览式的设计思路,科普过程要重视观众的参与互动,科普宣传材料中应将领导主打变为科学内容主打等,以提高地学科普的效果;对地质信息产品,梁婉娟在研究后认为,在产品框架设计时,在考虑分类名词专业性的同时应充分考虑通俗性,以使地质信息产品更易懂,扩大其服务群体;对生产指挥系统,应通过完善形成地质调查进展动态“一网打尽”式的搜索查询功能;要重视地质信息服务移动端平台建设,让各类群体能更加方便快捷地享受地质信息服务……

论坛虽然已经结束,但青年人升腾的智慧之火会越来越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