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进狼山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刘士毅 发布时间:2016-01-18

  1982年8月,我与内蒙古地矿局物探队生产技术科的张昌俊工程师,来到了驻扎在内蒙古狼山南缘的化探分队,这是我第二次到狼山。

  分队驻地在狼山南坡紧靠山脚处,远离河套农灌区,紧靠农灌区西边的沙漠。分队为了欢迎我们,还特意拉了西瓜来。

  分队的工作却不像西瓜这么甜蜜,成果草图上线条单调,几乎没有异常,与一般工区的情况大不一样。我思索着,果真如此还是因工作方法技术不当漏掉了异常?当年刚巧有物探化探研究所的一个科研小组,在附近进行化探采样方法试验,科研小组负责人任天祥告诉我,这一带风成砂肆虐,据他们的试验结果,若不设法排除风成砂的干扰,样品中目标元素的含量会被“稀释”,甚至使异常消失,化探的效果就不会好。

  经检查,开工前没有进行采样方法试验,采用的采样方法恰恰没有考虑如何消除风成砂的干扰。这是严重的技术问题,会误导今后的找矿工作部署。怎么办?最负责任的做法是全部返工。可是分队已经完成了80%面积的采样工作,时间也过去了一半多,如果返工,大队得增加开支,剩余的时间能否完成采样任务也是个问号。思来想去,为了留给后人一份可靠的资料,我与陪同我的张昌俊工程师态度明确——必须返工。

  剩下的问题是在当年的野外作业期内,能否完成采样任务了。经过一番研究,决定适当放稀采样点距,将工作比例尺由1∶5万调整为1∶10万。但多数人仍然信心不足,为了说服大家,决定做一天的试验,看看按新的工作方法,一个台班每天能完成多少采样任务。试验那一天,分了5个采样组,我与张工一组,挑选了山势最险峻、难度最大的一片工作区。

  试验区紧靠沙漠,非常干旱,山上极少植物,几乎全是裸露的岩石和碎石。我们工作时沿着小山沟采样,小山沟底部狭窄,隔不多远就有一个3~5米的陡崖,高度虽不大,直接爬上去既费力又危险,我只能绕着爬上去。第一条小山沟一共遇上十几处陡崖,上到山顶没顾上休息,又沿相邻的另一条小山沟顺溜而下采样。样品越采越多,背包越来越重,下到山半腰,张工实在走不动了,我们坐下来休息。

  张工说:“听分队的同志们说,前几天孙大个(分队技术负责人孙世忠)在山上哭了一场。据说是因为山太大,天黑了他还在山半腰,坐在那里,又黑又渴又饿又怕,哭过后摸黑下了山。”他是分队最能爬山的,遇到狼山也怕了,当时我还不相信,今天体验了一下,这狼山确实是我爬过的山中最难爬的。这时,我也觉得全身的骨头像散了架一样,躺在了沟底的砂石地上,沉睡了一会儿,睁开眼睛往远处一看,竟然发现几棵小树。好奇怪,这样干旱的地区,山坡上,连土都难见,怎么会长出树?仔细看扶持,小树是从石缝中冒出来的,实在是生命奇观。顽强的绿色鼓舞了我,爬起来继续干。就这样,躺一阵,做几个点,总算在天黑前下了山。计算一下工作量,竟然完成了10平方公里面积的采样任务,大家见我这个年龄最大的同志也能完成这么多工作量,一下子有信心了:返工,保证在年内完成任务。

  返工后绘制的成果图内容丰富,为那一地区的找矿提供了可靠资料。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