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类生活的地方,就需要知道地质资料;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产生地质资料;有人类生产建设的地方,就需要利用地质资料。”8月30日,国土资源部在北京举行“深化联创齐争 服务找矿突破暨全国地质资料工作60周年座谈会”。其间,中国科学院院士赵鹏大发了这样一则微博。 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成果的集中体现,具有重要的开发利用价值。此次座谈会向公众送出了一份大礼:一批重要的地质资料成果对社会全面公开。 会议宣读了国土资源部党组书记、部长徐绍史近日就地质资料工作做出的重要批示。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更是在现场强调,今后全国地质资料工作要以一流的成果和服务助力找矿突破,全面提高地质资料的公共服务能力,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他还对提高地质资料工作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出了5点要求:要深入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要以服务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为重点,不断提高服务水平;要强化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工作,努力做到应交尽交;要进一步完善地质资料管理体制机制;要深化 “联创齐争”活动,形成服务合力。 “地质资料管理工作走过了60年历程,60年一个甲子,这次跨出了坚实的一步。”有与会代表向记者道出了心声。 一直在路上 其实,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今天,我国早已将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作为体现政府职能部门进行公共信息服务的一个重要内容。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等法规及规章制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地质资料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建立了国家和省两级地质资料行政管理部门及国家级、省级、行业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对油气原始实物地质资料实行委托管理,库房及保管设施得到明显改善。 据汪民介绍,各级地质资料主管部门和馆藏机构成立之初以整理和保管为主,如今则是采取各种方式积极为各类地质工作、重大工程、民生工程、防灾减灾、灾区救援等提供地质资料服务,为“保发展和保红线”工程提供专题服务。数据显示,仅2011年,部、省两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便通过传统的服务方式向社会提供了4万多人次服务,提供的地质资料多达19万份次、300多万件次。 与此同时,全国地质资料工作以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为抓手,积极推进地质资料服务方式转变,极大地提高了地质资料服务能力和水平。 截至2011年底,全国累计完成成果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总量23.9万种,数字化率达59%;全国地质资料馆、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和31个省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均建立了服务网站,1/3的省级地质资料馆建成了电子阅览室。目前,他们的服务方法已经由单一的窗口服务发展为窗口服务与内网电子阅览室、外网服务网站等多种服务方法并存。两年来,累计有近1.5万种图文数字化资料向社会公众提供网上浏览服务,全国地质资料服务网站点击总量超过400万次。 在规范地质资料汇交监管方面,我国初步实现了成果、实物和原始地质资料汇交的一体化在线监管。成果地质资料的汇交量持续增长,汇交范围不断拓宽,管理取得了重要进展。 截至2011年底,全国部、省两级馆藏机构的成果地质资料总量达40多万种,覆盖了地质调查、矿产勘查、科学研究、环境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多个领域。截至2012年6月,全国建有482个实物地质资料保管单位、1359个实物地质资料永久库房,保存固体矿产岩矿心825.41万米、岩屑16.59万件、副样1002.29万件、标本30.15万件、光薄片69.21万件。 “目前,地质资料管理‘五大平台、一个支撑’的格局基本形成。”汪民肯定地说。“五大平台”即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共享服务平台、电子阅览室、油气委托保管信息系统和全国钻孔数据库,“一个支撑”则是指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 可以说,从1952年成立地质资料司全面负责收集和管理全国地质资料起至今,地质资料工作走过了60年发展历程,在几代地质资料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国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积极探索、强化改革,各项工作成绩显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服务是主题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地质资料的社会公开之路并不顺利,现在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有业内人士指出,当前地质资料管理工作还存在信息管理体制不顺、信息服务政策法规不配套、信息集成整合开发程度不高、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滞后、馆藏机构基础设施条件差等棘手问题。 对此,汪民表示,要深入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以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地质资料管理和服务水平为目标,构建以信息服务“两化”为主题的地质资料服务体系。 “要以服务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为重点,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他强调,要切实解决当前服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围绕需求积极主动服务;要加强综合研究和二次开发,设计有针对性的公共服务产品;要建立地质工作成果发布长效机制,及时向社会公布最新地质工作成果信息。 地质资料汇交监管是整个地质资料管理的源头,对于如何强化这方面的监管工作,汪民认为,要进一步强化汇交人的法定义务,建立地质资料汇交义务权利统一机制,把履行法律义务作为矿业权和其他地质工作项目管理的钳制程序;对于不依法汇交地质资料的,要依法严格查处。 在这次座谈会上,国土资源部储量司副司长许大纯向与会者解读了国土资厅发〔2012〕45号文——《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服务的通知》。 这一文件要求,对于工作期限5年以上,且开展工作已满3年的国家出资的地质工作项目,项目承担单位要将项目组织实施单位审查过的阶段性成果向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汇交。 “国土资源部勘查司、储量司和开发司要分别督促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办公室、全国矿产资源储量利用调查办公室、全国矿业权核查办公室,在今年底前分别将各自办公室评审验收的三项调查成果汇交、转交到全国地质资料馆。”汪民表示,全国地质资料馆应及时向有关省(区、市)转交资料,并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承担单位和社会公众提供服务。 “要提高社会认知度,实实在在地为社会服务。”座谈会期间,相关院士、专家为今后如何提升地质资料工作的管理水平献言献策,“如何服务”成为了讨论的关键话题。 迈出一大步 这次座谈会的一个重要议程就是由全国地质资料馆馆长严光生宣读《地质资料服务公约》。今后,这个公约将成为全国地质资料馆及各地地质资料馆职工的行为准则。 “《地质资料服务公约》是地质资料‘联创齐争’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地质资料行业对用户的承诺。地质资料服务机构要认真贯彻公约的各项要求,做好日常服务工作,提高用户满意度,进一步服务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服务社会公众。”汪民如是说。 这次座谈会的最大的亮点就是启动全国地质资料目录服务中心及向社会公开一批重要的地质资料成果。1600多幅全国中比例尺公开版数字地质图、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明确的47个整装勘查区的地质资料目录、全国实物地质资料基本信息目录等一批地质资料成果实现对社会全面公开。全国地质资料馆、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还发布了全国地质资料基本信息目录、东昆仑成矿带铁矿地质资料开发研究、西昆仑成矿带金属矿产勘查开发资料集成研究等10余项重要服务成果。 这是我国1∶20万、1∶25万和1∶50万地质图及报告、说明书首次面向普通公众发布,提供给全社会使用。用户只需凭有效身份证件到全国地质资料馆和各省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按照自己的需求提出要求,就可以借阅到发布的中比例尺地质图数据。 “精确度大、数据利用便利、覆盖范围广。”。这些中比例尺地质图数据在保证原有地质图内容精度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去掉了涉密信息,既保证了国家秘密不被泄露,又能最大限度地服务社会。此次发布的地质图提供了apgis和arcgis格式的公开版矢量空间数据库、jpg和tiff格式的制图数据及pdf格式的文字报告,方便用户利用资料,并进行二次开发。 据他介绍,这次发布的1016幅1∶20万地质图和330幅1∶25万地质图是完全的实测资料,覆盖了我国除三大平原和沙漠地区以外的所有地区,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80%,255幅1∶50万地质图基本覆盖了我国全部国土面积。 “个人和民营企业不能借阅涉密地质资料,拿不到实测地质图数据的情况已成为历史。”国土资源部储量司相关人员在采访中说,这对改善矿业投资环境和建设服务型政府产生了积极的推动力。 为了更好地服务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全国地质资料馆在第一时间对国务院《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确立的47个整装勘查区涉及的地质资料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整理,形成了整装勘查区地质资料目录系统,收录了每个整装勘查区的所有基础地质、矿产地质、水工环和物化遥及科学研究资料。 据了解,该系统共有目录数据2万余条,已发布在全国地质资料馆网站上,用户可在以免费下载。 “地质找矿工作人员通过这些目录数据,可以快速准确定位到本整装勘查区的资料,并通过目录数据中的内容摘要迅速了解本档资料的工作区范围、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取得的重要成果等信息,减少了地质找矿人员筛选数据的时间和精力。”地勘司相关人士认为,针对特定用户开发地质资料目录服务工作是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的新探索,也是地质资料行业积极主动服务的体现。 “要切实利用‘联创齐争’的平台,既要做业务又要带队伍,做好党建与业务的充分融合,管理与服务的充分融合。各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及其地质资料馆藏机构要根据各自的工作实际,拿出具体工作计划,研究如何建设好‘五大平台、一个支撑’。”汪民最后要求。 如此看来,对于地质资料的管理与服务水平,我们还可以有更多、更美好的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