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地质资料数字化

图文地质资料数字化

发布时间:2012-03-09

1.基本情况

为了更好地对馆藏资料进行安全有效保管,并及时便捷地向社会提供服务,自1986年起全国馆根据原地矿部领导指示,通过试验对比研究及对国内外图书档案等领域纸介质图书资料数字化工作进行调研,确定了对馆藏纸质地质资料采用扫描方式进行数字化,并用光盘存贮后提供社会服务的工作思路。综合考虑馆藏地质资料数量巨大、数字化工作任务繁重及地质资料的安全保密等因素,同时为了保持资料行业工作标准和数据格式的统一性,全国馆确立了与各省级地质资料部门合作的方式进行数字化生产的工作方法。

1999年5月,经专家论证,设立了“图文地质资料数据库”项目,全国馆按利用程度及保存价值有重点、分阶段地对馆藏地质资料进行数字化。2003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国土资源大调查中设立“地质资料转换与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加大对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的支持。原“图文地质资料数据库”项目因管理渠道变更于2006年停止。

通过图文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的实施,大大提高了馆藏地质资料的数字化程度。截至2010年12月31日,全国馆完成了馆藏约5万种纸质资料的数字化。

2.主要成果

(1)研制了图文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流程和技术要求,为全面开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加强地质资料数字化的技术研究,通过调研、反复试验,确定了适合地质资料特点的数字化工作路线,逐步建立了地质资料数字化生产的工作流程,研制了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生产规范和标准,开发了图文地质资料数字化系统,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完善。同时组织召开了多期培训班,针对各省情况进行分类指导,为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的全面推进奠定了基础。

 
图文地质资料扫描数字化规范

(2)丰富了馆藏数字资源,为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提供了数据保障。随着馆藏图文地质资料数字化的推进,馆藏数据资源积累有了新的突破。截至2010年12月31日,数字化成果数据单套数据量达8.21TB,已成为馆藏电子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馆藏资源数字化程度达到55.2%,为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提供数据保障。全国馆完成的数字化资料中,矿产类资料所占比重较大,其次为区域地质调查资料。

(3)形成馆藏约5万档资料的文件目录,为建立馆藏资料文件级目录库奠定基础。馆藏图文地质资料数字化中形成的各档资料文件目录是建立馆藏资料文件级目录库的基础性信息,为全国馆摸索按件管理和利用资料创造了条件,从一定程度上细化了地质资料的管理和服务。

3.成果应用及其效益

(1)丰富了馆藏资源保存方式,为社会化服务提供便捷。全国馆对图文地质资料数字化成果数据进行了光盘、硬盘、磁带等多种介质的备份,截至2010年12月31日,已形成单套光盘9399张、硬盘94张、磁带46盘。图文地质资料数字化为国家地质资料的安全、有效、完整保存提供了一种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全新的重要保存形式,也为开展成果数据服务提供了便捷。

(2)遵循“边建设、边服务”的原则,积极开展数据服务。全国馆遵循“边建设、边服务”的原则,按照相关规定提供数字化成果阅览、复制服务,已为国家公路和铁路基础设施建设、核电和水电重大工程选址、中央和地方重要地质矿产勘查、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等救灾工作、高校科研等提供了大量基础数据。仅2010年度图文扫描数字化数据服务量就达1015554页(A4),占本年度馆藏电子数据总服务量的84%。

(3)促进省馆信息化建设,促进共享与交流,为业务建设提供交流平台。1999年至2010年,陆续与全国各省(区、市)资料部门合作,共同推进图文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一方面促进省馆数字化工作开展,积累了丰富的数字资源,为省馆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图文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各省级地质资料馆培养了一批信息化技术人才,为各省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奠定了人才基础,同时也为省级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工作合作,全国馆与各省级资料馆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关系,增进了交流,在工作中互通有无,促进各自资料馆的业务建设。

(4)推进省馆向数字资料馆迈进。图文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的实施,不仅实现了全国馆馆藏地质资料的数字化,而且带动了省级地质资料馆的数字化工作,省级地质资料馆协助全国馆开展数字化工作的同时,也完成了大量的B类地质资料的数字化工作,促进了各省资料馆开展成果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黑龙江、江苏等省通过数年努力,已经完成本馆重要成果地质资料的数字化,开始建立数字地质资料馆。图文数字化工作,开辟了我国地质资料现代化管理的先河,也为传统地质资料迈向数字地质资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生产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