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组织实施进展顺利,率先在“第二空间”找矿方面取得了突破,取得了显著找矿成果。七年来,运用新机制,应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对资源保证程度低、找矿潜力大、市场需求旺的大中型危机矿山进行深部和外围接替资源勘查,实现了重大找矿突破。
此次找矿发现的资源储量,可全部为矿山企业直接开发利用,新增资源储量的利用率为100%。新增资源储量静态工业总产值达数万亿元,潜在利润数千亿元。216个矿山平均延长矿山开采年限12年,稳定矿山职工就业58万余人,一大批老矿山重新焕发新机。
矿山勘查现场
通过实施危机矿山找矿工作,证实了老矿山深部具有较大的找矿空间,带动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向深部拓展。调查表明,我国铁、铜、金、煤等主要固体矿产的开采深度在300米以浅、300-500米和大于500米的矿山各占三分之一左右,仅个别矿山开采深度在1000米以下。勘查深度在400-1000米,平均约为500米。加拿大金矿、镍矿、铜锌矿的平均开采深度约2400米,南非金矿最大开采深度达5000米。与世界矿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中型矿山的开采深度和勘查深度相对较浅,矿山深部仍有很大的找矿空间。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工作的实施,在800—1000米范围内探明了一批资源储量,证明了深部“第二找矿空间”,找矿潜力巨大。这些发现带动了矿床成矿理论的发展和勘查技术方法的进步,促进我国固体矿产勘查向深部拓展。
拉动了矿山企业投资,促进良性循环机制的建立。因找矿成果显著,绝大多数企业自筹资金加大深部和外围的勘查投入,直接安排详查或勘探。危机矿山找矿工作以四分之一的中央财政资金,拉动了国有大中型矿山企业四分之三以上的资金投入,自主开展后备资源勘查工作,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有效地调动了企业主动投资找矿的积极性,增强了矿山企业的“造血功能”,对促进矿产资源勘查新机制的建立具有深远的意义。
此外,在危机矿山找矿实践中,形成了以严格规范管理为“主轴”,以资金和技术两轮为“驱动”,以运行机制创新为“保障”的管理思路。充分发挥了省级项目主管部门和专家监督管理和指导作用。充分利用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坚持矿山企业、地勘单位和科研单位相结合,充分调动了矿山企业、地勘单位和科研院所的找矿积极性,开创了新时期地质找矿工作的新模式,提高了找矿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