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单位动态

看两会热点,找发展方向

来源:国土资源报 发布时间:2015-03-16 阅读次数:40

  

今年两会期间,在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各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中,新常态、环境治理、经济增长等成为热词。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对生态建设领域目标与任务的阐述,也传达出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决心与信心。对地勘单位而言,为地方政府建言献策,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职责所在,也是新常态下拓宽服务领域,稳定地勘经济增长的机遇所在。各省地勘单位负责人和地质专家就如何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在社会广泛关注的农业地质安全、地质环境保护等方面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发表了各自观点。

主持人:国土资源报记者刘斐 

嘉 宾:四川省地矿局局长杨茂华 

四川省地矿局总工程师李树

四川省地质调查院地球化学勘查中心主任金立新

辽宁地勘局副局长陆国方

辽宁地勘局总工程师付海涛

河南环境一院高级工程师张建斌

河南环境一院生态修复中心主任张方亮

河南环境二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建良

浙江省地质矿产研究所副所长徐传云

北京市地质勘察技术院化探室负责人冯辉

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副院长于军 

江西省地矿局地质专家尹国胜 

1

用专业优势守护生态环境

主持人:在各省先天存在和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防治中,地质工作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副院长于军:江苏有着“人口密度大、人均环境容量小、单位国土面积污染负荷高”的特殊省情,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出现了地质灾害、地下水资源衰减、水土污染等地质环境问题。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江苏省国土资源厅的统一部署下,由江苏地调院承担省内的地质环境监测任务,开展了一系列调查、监测、评价项目,定期编制地质环境监测年报和江苏省地质环境公报,为有关部门及时掌握地质环境状况和演变趋势提供了基础数据。目前积累了丰富的地下水动态监测资料,地面沉降监测日趋完善,地质灾害监测体系基本建立,耕地生态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稳步推进。

辽宁地勘局副局长陆国方:辽宁是一个地质灾害较多的省份。地勘单位已成为省内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力量,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6000多处、检查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几十次,每年汛期,省地质灾害应急中心发布地质灾害风险预报30余次。前几年辽宁发生的几次大型地质灾害,均提前做了预报。特别是抚顺西露天矿南帮滑坡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在原来监测的基础上,去年新建岩移监测点4个、地下水监测点4个、地应力监测点2个、视频监测点10个,进一步完善了监测预警网络,全天对滑坡进行监测。 

河南环境一院高级工程师张建斌:农业地质工作对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对河南这个产粮大省来说,更是意义重大。首先,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河南省粮食生产灌溉对地下水有很大的依赖性,河南省地矿局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展了全省的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工作,解决了粮食生产用水问题。今后,保障粮食核心区农业用水,从而保障粮食安全,仍然是水文地质工作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其次,2000年以后开展的农业地质工作从查明地表土壤、浅层地下水化学成分着手,一方面为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优质安全农业体系等政府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另一方面可避免污染土地所生产的粮食走上餐桌,保证“舌尖上的安全”。再其次,随着农业地质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应用地质工程手段探索进行土壤、地下水的污染治理和改良,增大可利用粮食产地面积、减少污染土地面积。

四川省地质调查院地球化学勘查中心主任金立新:农产品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把农产品存在安全隐患完全归咎于生产、加工等各个环节的监管缺位是不够客观的。首先要查明土地内在质量情况,对影响土地质量的外在因素如大气环境、水环境也应进行调查。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四川省合作开展的农业地质调查工作,已完成四川省重要农业生产区、土地整理区和优质特色农业区等的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以土壤地球化学调查为主,大气干湿沉降、水环境和农产品安全调查为辅。调查发现部分地区土地存在重金属超标情况,局部污染较为严重。项目发现大部分轻微—轻度污染区与自然地质环境有关,农产品超标比例相对较小;某些地方人为活动带来重金属污染叠加,局部产生了较为严重的污染;大气干湿沉降可能带来重金属或者酸沉降、污水灌溉也会导致农产品重金属超标,从而提高了这些地方农产品重金属超标的比例;稻谷在加工成大米、茶叶加工过程中也可能造成某些重金属元素超标。调查结果说明防止农产品重金属超标需要从源头抓起。这为地质工作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用武之地。在查明污染原因和污染程度后,四川省地质调查院在省国土资源厅支持下,积极开展了对污染土地的综合防治工作,在一些地区田间展开试验,使用矿物原料钝化剂使大米镉含量大幅度下降,硒含量并没有降低,直接成本也不高,大约200~300元/亩。

2

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主持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仅要“去短”,更要“扬长”。各省地质工作是如何通过发现和发掘地方特色优势造福当地的? 

浙江省地质矿产研究所副所长徐传云:无公害农产品概念的提出已有10多年,其产地环境评价是选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标尺,这项工作必须由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完成。我所凭借国家级计量认证检测中心和研究所地质科学优势,申请成为浙江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地检测与评价的定点单位,于2001年开始从事浙江省相关工作,按国家或行业标准相关要求,通过土壤、水、空气等样品采集、指标检测,对基地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综合评定。截至2014年底,共完成浙江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地的环境检测与评价任务近4000项,为打造“绿色浙江”、“生态浙江”作出积极的贡献。

2010年,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的重大战略部署,提出要将“两区”作为我省今后一个时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高效生态现代农业的主抓手、主平台和主战场。我所作为主要承担单位开展了浙江省“两区”农产品产地检测与评价的工作任务,截至2014年底,共承担浙江省“两区”99个,涉及面积105万亩。

北京市地质勘察技术院化探室负责人冯辉:首都北京作为特大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城市病”凸显,如人口密度极高、土地资源不足。目前,农业经济在首都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渐下降,有数据显示,多数大城市的蔬菜自给率不足30%,北京仅为10%。近些年,首都农业的发展模式逐步转型为都市型现代农业,更加注重高质高效,重点打造生态健康、独具特色的农产品。怎样在北京有限的土地资源上种出品质高、绿色健康、又具有特色的农产品?地质工作者在这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11~2013年,以土地利用地块为单元,在北京市平原区和台地丘陵区1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全面的农业土地资源摸底调查,将高精度土壤地球化学调查数据与土地利用现状进行整合,完善土地资源管理体系,完成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和生态方面的精细化管理。同时开展了密怀板栗、昌平草莓、昌平苹果、延庆葡萄、平谷大桃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区适宜性评价工作,通过研究元素在岩石—土壤—水体—作物的迁移富集特征,掌握了特色农产品种植环境存在的问题,研究了农产品富集地质元素的特征,并总结了其对特定地质环境的专属性。这些工作的开展,为北京名特优高效农业的发展、农产品安全体系的建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科学管护、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等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另外,地质工作者还查明了北京地区由于土壤某种元素的过量富集或缺乏引发的地方性疾病区的环境特征,并科学评估了当地居民患病情况,为当地制定改水计划和居民饮食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江西省地矿局地质专家尹国胜:今年全国两会,农业安全问题成为热点话题之一。地勘单位通过开展农业地质调查工作,可以摸清土壤生态地球化学环境现状家底,指导农业产业布局。近年来,我们对全省10.5万平方千米面积土地进行了系统“体检”,取得两个重要发现或认识:一是发现江西存在面积较大、环境健康安全的优质土壤土地资源,调查区88.39%的土地适宜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要求,70.62%的土地适宜绿色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要求,70.04%的土地适宜有机食品产地环境质量要求;二是发现江西存在有特色土壤资源,其中已发现富硒土壤资源面积达1.39万多平方千米,还有富诸、富锌等特色土壤和一些生态环境健康元素优化组合较好的综合特色土壤资源。根据这些成果,政府可以有的放矢地在无污染的土壤上发展优质生态农业;在轻微污染的土壤上采用调控建设发展普通农业产业;对于重度污染的土地则应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如原为食品农业,则应调整为观赏性农业如种植苗木、花卉等。

3 

“绿色”需求引领转型之路

主持人:当前地勘单位面临怎样的发展形势?结合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各省地质工作侧重将作出怎样的调整?

四川省地矿局局长杨茂华:新常态下,能源资源需求增速有所放缓,地勘投入持续减少,要素成本大幅增加,发展的难度在加大,维稳的压力在加大。“十二五”最后一年乃至整个“十三五”期间,我们要逐步适应新常态下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的变化,逐步实现地矿经济的转型升级。国家正坚持从宏观战略层面切入,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全过程入手,制定和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国土资源部明确提出把“生态保护第一、尊重群众意愿”作为地勘工作的政治纪律和工作纪律。青海省已率先从三江源等藏区和保护区停止所有找矿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资源与环境工作更好地结合起来,是一项值得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我局着力打造的自主经济两翼,要鲜明而准确地定位为生态文明导向型的“大地质”和绿色矿业。

四川省地矿局总工程师李树:地勘单位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技术优势,更加紧密地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实现自身服务社会功能的同时,实现在新常态下和生态文明背景下的转型。一是要努力实现由传统的资源地质向资源地质和环境地质并重的转型,更加重视各类资源开发的地质环境保护,如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集中水电开发区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和防治、地下水和土地污染调查评价和修复治理等。二是做好高铁、水利水电、跨流域引水(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等重大工程项目的全程地质环境评价工作。三是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在传统的工程地质基础上,更加重视对城镇化选址、扩展的地质环境安全性评价、地下空间开发、地下水开发利用保护和其他地质资源等方面开展系统性的工作。四是更加重视全省的安全饮水和地下水保护,尤其是广大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安全用水,小城镇的集中供水问题。五是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尤其是要高度重视除龙门山地震带的全省其他地震带地区的地质灾害调查摸底工作,为区域性的减灾防灾和农村居民房的抗震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六是高度重视全省地下水资源的调查、开发利用和保护。七是更加重视地热资源、浅层地温能资源和地学旅游资源的开发。八是充分利用地勘单位的分析测试手段,全力参与环境监测、评价和保护治理。

江西省地矿局地质专家尹国胜:江西拥有一批名、特、优农产品,如江西泰和的乌骨鸡,非常有名;赣南的脐橙著名,具备世界品质;丰城生态硒谷的有机富硒大米与崇义上堡的大米,受到港澳地区等欧洲国家的青睐。根源就在于农作物种植地的地质背景和生态环境没有污染,并含有丰富的硒、锌等有益健康的特色元素。这些市场需求很大程度上造福当地经济,也为地方政府扩大特色农业产业规模提供了思路。我们开展农产品质量专项研究,可以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优选水土资源环境和产业基地,还可以指导园区根据不同土壤特色种植不同品种的农产品,指导生态农业绿色发展。

辽宁地矿局总工程师付海涛:辽宁是矿业大省,矿山企业有几千家,在14个地级城市中,一半是依矿而建立的,这对矿山环境治理工作提出很高的要求。近几年,我们围绕政府加大矿山地质环境工作,在矿城转型中开展了多个城市和多个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我们将继续发挥技术优势,进一步加大矿山地质环境的调查和治理工作,当好主力军,为政府决策发挥技术支撑和技术作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重点是矿山环境恢复,一是平整造地或植树;二是加强尾矿资源研究,提取有用资源;三是可以再利用,改造成科普基地或地质公园;四是安全有保障的改造成旅游景点。这些工作都是地质部门的优势,要加强与政府沟通,为生态文明建设多做贡献,同时也可以拓宽自己的工作领域。

4

拓宽领域,加强研究

主持人:前期的预防和环境治理同样重要。如何做到防治并举?

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副院长于军:江苏在生态地质环境监测领域开展了很多系统性的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接下来的发展方向是整合地质灾害、地下水动态、耕地环境质量等监测网络,完善地质灾害、地下水水情、耕地土情预警机制,建立覆盖全省的主要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提升监测自动化、管理信息化能力。沿海地区地质环境网络要重点建设,为沿海地区海岸带综合管理和减灾防灾提供监测数据。 

北京市地质勘察技术院化探室负责人冯辉:在之前工作的基础上,目前我们正在积极建设北京市土壤地质环境监测网络体系,使其成为首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体系,实现对土壤地质环境长期、系统地监测与评价,实时了解各类污染源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程度及其变化规律,为开展土壤地质环境监测的长效机制奠定基础,为保障首都城市安全提供基础服务。

辽宁地勘局副局长陆国方:地勘单位要树立超前的服务意识,今年将不断完善监测预警网络和监测手段,切实加强滑坡宏观变形现象的调查和监测。同时,开展滑坡地质模型和滑坡机理研究,为滑坡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启动全省专业化地质灾害监测工程建设项目,积极策划地质灾害勘察、地质灾害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

主持人:地质工作服务生态建设的途径是多样的,各省下一步工作的计划是什么?还可以涉足哪些领域?

江西地矿局地质专家尹国胜:开展土壤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保护研究。这是个世界性的研究课题。现在我国化学农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化肥、农药和各种添加剂的使用,对农业产生和生态安全带来隐患。从地质工作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展开一些研究,探索利用一些非金属矿物来调理土壤的方法。当前,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江西省地矿局、地调院和地科院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生态环境地球化学研究室共同开展“江西省重金属污染现状与防控研究”,准备采用非金属矿物材料控制农作物重金属污染技术,在不改变土壤理化性质的基础上,降低耕地中重金属的有效态含量并加以固化控制,以实现生产出安全农产品的研究目标。

2013年,江西省地矿局成立了全国首个省级现代农业地质研究所,以此为平台,江西省地矿局吸纳社会资金投资,在丰城市生态硒谷建立“江西省现代农业地质研究所富硒土地资源研发基地”和科技服务站。下一步将重点开展区域地质生态现状、污染来源及发展趋势,农业生态环境区划及预测、预警,农产品环境安全性评价和重要农业名特优产品的保持、繁殖和扩大途径等研究,为地方绿色、特色、生态农业发展提出建议。此外还要加大农业地质调查成果应用。

河南环境一院生态修复中心主任张方亮:在农业地质方面,我们将开展大比例尺的粮食生产核心区的水土质量及污染现状调查工作,细化土地作物种植适宜性的研究,指导优化粮食生产布局;加大土地重金属污染防治力度,应用地质工程手段探索修复土壤污染的实用技术,开辟农业地质工作服务国土资源管护的新领域;以一类或几类我省著名农产品为专题研究对象,从地质环境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着手,打造粮食产品知名品牌,提升经济价值。

河南环境二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建良:水质是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现在人们对水质工业污染比较重视,但是对地下水下降引起的水质变差认识不足。河南省由于地下水的持续下降,在多个地区形成降落漏斗,在漏斗区,地下水水质变差明显。控制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是保障农产品安全的主要措施。对典型的内黄—滑县—清丰—濮阳降落漏斗和温县—孟县降落漏斗,可通过利用黄河水源、南水北调水源进行回灌补给地下水的方式,改善地下水水质。

地质工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大有可为。如围绕大型项目、经济区、城市发展规划开展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工作,为地质环境保护、灾害防治、城市规划布局、重点工程建设选址等提供依据;在大型工程、城市建设中,积极开展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对地下水污染、地下水超采水位下降、土壤污染、地面沉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环境地质问题进行动态监测,防止造成大的损失;对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的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问题进行治理;积极进行地下水、土壤污染治理技术研究,开展治理工作;对地热和浅层地温能进行勘查评价和开发利用研究,促进地温空调在我省的发展,提高地热资源的利用率,助推节能减排。

(国土资源报报记者段金平、罗会江、曹中夫、王旭雁、周强,特约记者卢文彬,通讯员喻秦军、陈愚奇共同采访。)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