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单位动态
2014年2月19日,中国地调局发展中心组织召开了中心承担的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专题成果汇报交流会。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特邀专家李廷栋院士、莫宣学院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邓军、航遥中心主任王平、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副局长总工孙升林、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处长周尚国、北京核工业地质局地质矿产研究所副所长蔡煜琦、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副所长卢民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侯春堂、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吴福元、中铝公司资源评价部主任王东升、五矿勘查开发有限公司总工陈凌云、中铁资源地质勘查有限公司总经理姚敬金,武警黄金部队卢建波、雷时斌、李文辉,中金集团魏峰、董洪耕等,发展中心学术顾问李裕伟、刘士毅、王保良、姜作勤,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国科司、勘查司和地调局总工室、基础部、资源评价部、水环部、科外部等部门的领导专家,潜力评价项目办公室王瑞江、王全明、肖庆辉、奚小环、牟绪赞等应邀出席会议。发展中心主任严光生、党委书记邓志奇等全体中心领导和部分职工共约120多人参加了会议。发展中心主任严光生致辞欢迎大家,并强调了会议目的就是推进研究成果的应用。会议由发展中心总工程师谭永杰主持。
会上,发展研究中心承担的全国重要矿产成矿地质背景研究、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重力化探和自然重砂资料应用研究、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综合信息集成等5个项目汇报了取得的主要成果和下一步的成果完善及应用想法,与会专家发表了意见和建议。
全国重要矿产成矿地质背景研究项目是一项基础的系统工程,研究内容多、专业要求广、工作量巨大,是一场空前规模的、集团式的产学研攻关大会战。完成中国首套1∶250万系列大地构造图;首次为区域矿产预测建立了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大地构造相研究方法分析成矿构造环境,建造构造分析方法研究五要素成矿地质作用和成矿地质体的成矿地质背景工作思路和方法体系,为基础地质服务于区域矿产资源潜力预测与评价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思路和示范;首次提出中国大陆不同时代的板块构造环境单元,为应用板块构造学说及大陆动力学思维揭示中国大陆板块构造演变形成的板块构造环境单元提供了示范;形成的一系列新的认识,对解决与探讨中国大陆形成演化洋陆格局、前寒武纪基底构造性质、重塑中国陆块群聚散过程与归属、造山类型、成矿地质背景等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些重大基础地质问题,提供重要依据;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建立了以建造-岩石构造组合为切入点,沉积、火山、侵入、变质、大型变形构造五要素综合编图为基础的大地构造相分析方法体系和新的大地构造图表达方法,丰富和完善了大地构造相研究内容和方法,为揭示中国大陆形成演变过程中的板块构造环境,提供了一个“追根溯源”式的新思维与方法。
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重力资料应用研究与综合评价工作获取了我国陆域范围巨大数量的重力推断地质构造要素成果,建立了海量的重力基础数据库和应用成果数据库,完成了大规模、全系列的各类重力异常图与应用成果图鉴编制。其中,首次全面统计分析了我国三大陆块区和五大造山系岩石地层的密度特征,详细划分和初步解释了我国陆域重力异常的三级特征分区;编制1:250万中国陆域重力异常和重力推断断裂构造图、重力推断岩浆岩分布图和重力推断盆地与隐伏半隐伏底层分布图;提升了我国基层单位重力资料应用研究水平,将我国重磁异常二维解释推进提升到三维解释;全面总结、推进了大比例尺中立方法在隐伏和深部(第二空间)矿产勘查中的作用,系统总结了重力在10余种矿产勘查工作中的作用;利用大比例出重力资料定量反演估算矿体资源量。
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化探资料工作首次全面、系统地将全国范围内近几十年来地球化学海量数据进行集成,使我国勘查地球化学发展提升一个台阶。首次建立全国大比例尺地球化学测量数据库、全国区域地球化学数据库(1:250万);编制1:250万全国地球化学工作程度图、全国地球化学景观图、全国39元素单元素地球化学图等系列图件,为地球化学勘查部署、资料解释推断、图件编制、矿产资源预测和进一步矿产勘查部署工作提供有利依据;建立11个矿种的典型矿床地质-地球化学模型,为地球化学找矿预测区圈定和评价奠定理论与实际基础;创新性提出铜矿资源地球化学定量预测方法,为其他矿种地球化学定量预测提供示范,使我国勘查地球化学从定性走向定量预测迈出关键一步。
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自然重砂资料应用工作在自然重砂数据处理方法、自然重砂找矿模型研究、异常区带划分、综合研究与编图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首次从全国层面总结自然重砂分布特征,编制全国自然重砂矿物分布图和区域自然重砂异常图,探索了自然重砂异常与地质背景的关系,填补了我国在此研究领域的空白;首次开展全国自然重砂找矿模型研究,建立金、锡、钨、铜、铅锌等重要矿种和重要矿床类型的自然重砂找矿模型,探讨了不同矿种与自然重砂矿物的对应关系;首次完成全国自然重砂异常区带的划分,从找矿角度出发,综合自然重砂单矿物和组合矿物异常区域展布趋势、集群属性、异常强度及异常与已知矿床的响应关系,结合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区带划分,划分三级全国自然重砂异常区带,为部署找矿工作提供了基础信息。
全国重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综合信息集成工作基于数据模型驱动思想,通过建立系统、规范、实用的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模型,实现了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信息全程数字化、工作手段计算机化、预测评价处理GIS化;同时,建立了海量、异构、多学科的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成果数据库,研发构建了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集成管理应用平台,为今后整合基础数据源和高层应用端、基于地质大数据开展不同尺度规模的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和技术平台基础;完成了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相关的地质图、矿产地、航磁、重力、化探、重砂、遥感、地质工作程度、地质地理地图等全国性基础数据库。
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历时八年,对我国长期形成的浩如烟海的地质调查数据,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处理,系统预测了我国25个重要矿种资源潜力,中心承担的5个项目成果丰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仅及时抢救了一大批宝贵的地质资料,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本着边调查、边出成果、边广泛应用的工作原则,中心在项目实施的八年里不断将成果转化,不仅应用于潜力评价的各个项目之间,同时还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整装勘查部署,国土规划编制、重大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政府宏观决策等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及技术支撑。
参会专家和领导还对汇报内容进行精彩点评并给与高度肯定,认为中心承担的5个项目取得成果丰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具有广泛的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并建议下一步要着力加强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
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矿业报的记者应邀参加了会议。
据悉,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是国土资源部在“十一五”期间在矿产资源领域组织实施的三项基本国情调查之一,启动于2006年,历时8年,中央财政投入10多亿元,全国汇总层面共设置了10个研究项目,发展研究中心作为主要技术支撑单位和项目办副主任单位为专项实施提供了全力支持,并承担了全国重要矿产成矿地质背景研究,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重力、化探和自然重砂资料应用研究,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综合信息集成等5个项目。这些项目起步于2006年,经过8年的不懈努力,于2013年底全面完成任务,通过局和项目办的评审,全部获得高度评价和优秀等级。
春节过后,发展研究中心分别于2月12日和13日举行了年度成果交流会和年度青年学术论坛,本次成果汇报交流会也是发展中心2013年度成果汇报交流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金发副局长、李廷栋院士、莫宣学院士等出席成果汇报后
严光生主任致辞
项目汇报
专家观看项目成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