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群在线 > 老年文化

伏枥仍存万里心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王诒卿 发布时间:2014-12-18 阅读次数:40

1113日,对中国地调局发展研究中心退休干部刘士毅来说,是个很特别的日子,这一天是他和老伴的金婚纪念日,两人提前到中国照相馆拍了照片,又相约当天一起去北海公园观菊展,结果临出门时他的电话响了,是单位打来的,急着找他一起讨论项目方案,刘士毅一口答应了,撂下电话,一脸歉疚地对老伴儿说工作的事情不能耽误,逛公园另找时间吧,便立即赶往办公室了。  

垂头自惜千金骨,伏枥仍存万里心。虽然退休15年了,但是只要单位有需要,刘士毅从不推脱,总是随叫随到,参加了国家863项目、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和全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等国家重大专项。15年来,他一直忙碌着,除探亲的那一年,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长假,一有时间就忙着看资料、讨论方案、解决年轻人遇到的难题、讲课……  

不久前,中共中央组织部在京表彰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刘士毅荣获先进个人称号。  

花了20年的时间,找到人生中的第一个大矿  

刘士毅1963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金属与非金属物探专业,毕业时,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主动报名支援边疆,到内蒙古地矿局从事地球物理勘探工作。当时,刘士毅的未婚妻也是他的同班同学,本来是北京城市家庭的独生女,也随着他一起来到了内蒙古,夫妻双双投身地质事业。  

到内蒙古工作以后,刘士毅从工人做起,一点点熟悉物探各层次的工作。刚参加工作第一年,刘士毅就幸运地参加了大型黄岗铁矿的发现工作,可惜那个时候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当时,我就暗下决心,有生之年一定要亲自主持找到一两个大矿。这也成为他刚参加工作的最大梦想。  

梦想之所以称为梦想,就在于它的难以实现,刘士毅知道,要想找到矿,首先是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双脚走不到有矿的地方当然是找不到矿的;其次是要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炼就找矿的火眼金睛;最后就只能等待机遇的垂青了。刘士毅这一等就是20年,在这中间,尽管他万般努力,克服了种种艰辛,只要外业组发现可能的矿致异常,他就亲自去现场踏勘,却始终没有重大的发现。  1983年,刘士毅担任内蒙古地矿局物探大队总工程师,陆续发现了乌拉山金矿和其他一些矿床。用了20年时间才初步完成梦想,刘士毅至今还常常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劝告年轻的地质工作者:不要太着急,地质工作必须要踏踏实实。  

19994月,刘士毅从中国地质勘查技术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的岗位上退休,办理手续时,他把自己多年来搜集到的专业书留下两本做纪念,其他有价值的全部捐给单位资料室。  

退下来,本可以好好休息休息,没想到,单位上的工作一件接着一件,刘士毅不得不一年又一年的返聘。  

多了一句嘴,却揭开秦始皇陵的神秘面纱  

2002年,陕西省西安市筹建秦始皇陵公园,准备申办世界文化遗产,但是还有最后一点顾虑:秦始皇墓室是否就在封土堆的下面?先进的科学技术能不能帮助解答这个疑问,中科院遥感所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为了论证这个方案的可行性,科技部邀请了全国知名的勘查专家参与讨论,刘士毅以国土资源部物探专家的身份参加。  

看完这个方案,刘士毅马上提出了其中不合理的地方:遥感探测深度很浅,解决不了秦始皇陵的墓室问题。科技部的负责人一听,马上问:刘先生,既然你认为这个方法不可以,你能不能给我们起草一个技术方案。  

刘士毅答应下来,他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查阅了大量有关秦始皇陵的资料,再结合自己多年物探工作的丰富经验,起草了一个方案,第二次论证时,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方案可行。就这样,刘士毅受中国地质调查局指派,担任了国家863研究课题考古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技术项目的负责人,试着揭开秦始皇陵的神秘面纱。  

在这之前,秦始皇陵考古也做过磁法和电法,但是解释推断结果没有经受住实践的检验,开始工作后,刘士毅到现场踏勘时,找到陕西文物局下属的考古研究所商讨合作事宜。  

没想到年轻的所长刚一见面就给刘士毅泼冷水:刘先生,你不用来了,这个地方前面来过好几拨人,物探没有效果。刘士毅一听也傻眼了,国家863课题都立项了,一句没效果难道就不做了,他对所长说:我相信你说的话是真的,之前的物探方法可能的确没有探出什么名堂,但现在时隔几年,方法技术有所进步,另外,物探方法技术不同的人来做效果是不一样的,你能不能再给我一次机会,让我再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探出效果来。所长一看刘士毅已逾花甲之年,只好叹了一口气说:老先生,既然您这么说,那就试试吧。之后,他们与考古队的合作始终融洽默契,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刘士毅所提出并不断完善的方案中,要使用高精度重、磁、电、震、地质雷达、放射性方法、土壤汞气测量法、核磁共振法、地温法等22种(含亚类)先进方法技术,浅层地震和地质雷达的方法是最初最被看好的。可是实际一试,这两种方法都没有明显效果,刘士毅也有些着急,最看好的方法都没有用,该怎么办?  

难道是仪器的问题,国际上最先进的三种地质雷达仪器都试过了,不行;有人怀疑是天线配置不恰当,把所有的天线都试一遍,也不行;是数据处理不过关,那就把大学里教授地质雷达课的老师请来,还是不行。这个时候,就有人提出,那多半是地质雷达没有效果,刘士毅却认为不能轻言放弃,只要一天没有研究清楚无效的原因,就不放弃这种方法。  

问题最后的解决办法有时很简单,缩小点距至20厘米,作了这个细微的改动,效果马上就出来了。  

在工作中,刘士毅亲自主持解释推断并与众多专家、教授进行了开放式研讨,在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精细采集、精细反演和综合研究基础上,最终获取了一大批与地宫有关的新资料、新证据与一系列新认识,揭开了秦始皇地宫主体结构及其几何参数、墓室位置、规模和基本完好等神秘面纱,其中有关地宫开挖范围、深度、墓室位置、材质、细夯土墙等的推断,经考古队采用洛阳铲验证,得到初步证实。  

秦始皇陵的探测成果不仅出乎刘士毅的意料,在社会上也引起了轰动,成为国内外媒体关注的焦点,中央电视台整点新闻、新闻会客厅、焦点访谈、东方时空、发现之旅等栏目及时进行了采访报道、制作了秦皇陵探秘等专题片,为考古学界进一步研究秦皇陵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逢山翻山,遇水渡水,物探工作来不得半点儿虚假  

在这些成果中,最受考古界看重的是细夯土墙的发现。秦始皇陵封土堆是由夯土垒起来的,夯土的密实程度不同所引起的磁异常,在之前的物探工作中也发现过。为了解释推断这一异常,刘士毅整整花了半年的时间,与专家们反复计算讨论,才弄清楚是由细夯土墙引起的。当他把这个结论告诉考古队段队长的时候,队长根本不相信:不可能,之前的考古从来没有遇到过。刘士毅说:你现在不相信不要紧,你可以去验证。验证的结果证实了细夯土墙的存在。  

作为一名有着近40年丰富工作经验的物探工作者,刘士毅亲自解释推断一个异常,还花了半年的时间,这种精益求精、求索真知的工作态度,是他取得秦始皇陵考古丰硕成果的基础。正如刘士毅经常说的那样:物探工作的特点是要走直线,逢山翻山,遇水渡水,来不得半点儿弄虚作假。  

这种认真的态度也反映在刘士毅的生活中,他的老伴对一种蒿草过敏反应严重——喷嚏、鼻涕不断、嗓子疼,最厉害的时候在家里都要戴口罩。从1997年开始,18年没有间断,每年59月份,早晨四五点钟刘士毅就起床,换上旧衣服,手里拎着小铲出门拔蒿草,居住的小区里拔光了,他就到附近小区里去拔。因为衣着朴素,常被人当成园林工,也难免遭白眼受呵斥,可是刘士毅依然坚持,他说:少一株蒿草,老伴和像老伴一样对蒿草过敏的人,就能少遭一点罪。

秦始皇陵的工作结束没多久,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工作又开始了,紧接着又是全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只要是工作需要,刘士毅的忙碌就不会停,对地质工作的热爱和奉献就不会停!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