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下半年至今,全球矿业市场逐渐从自2012年下半年以来的低迷状态中走出,形势总体出现向好迹象。在经历矿产品价格全面回暖后,采矿业交易并购活跃,全球矿业市场呈现触底回升态势,我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境外矿业投资热情逐渐升温。我国正处在调结构、去产能的改革期,国内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期,矿产资源供需格局发生变化。与此同时,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对矿业的影响逐步显现,国内矿业投资与矿产勘查仍保持趋冷态势。提升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仍然是境外矿业投资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深入分析境外矿业勘查与开发形势,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对于提升境外矿业产能合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境外矿产勘查投资持续缩减,“走出去”步伐逐步减缓。
1. 矿产勘查投资持续大幅减少,社会资金占据主导地位。
据“全国地质勘查成果直报系统”统计,2011年至今,我国境外矿产勘查累计投入资金约484475万元人民币,其中地方财政资金投入约63908万元,社会资金投入约420567万元,社会资金投入占比87%。自2012年以来,境外矿产勘查投入大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今年上半年我国的境外矿产勘查投入尚不及2012年同期的1/5(见3版图1)。
2017年上半年国内超过40个地勘队伍在境外开展了矿产勘查工作,正在实施的勘查项目52个。境外矿产勘查项目投入总计10765万元人民币,同比下降约29%。
2. 勘查投资集中流向亚洲和非洲,金和铜是主要勘查目标。
境外矿产勘查投资流向的区域较为集中,亚洲和非洲是传统的投资热点区域。今年上半年亚洲和非洲勘查投资分别为5083万元和4521万元,分别占总金额的47%和42%,所占份额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其次为拉丁美洲,勘查投资占比10%,其他地区投资不足500万元。勘查项目的区域分布与投资流向基本一致,分布在亚洲和非洲的勘查项目合计占总量的92%。亚洲的勘查项目集中在老挝、缅甸和印度尼西亚等周边国家。非洲的勘查项目则主要分布在坦桑尼亚、刚果(金)等矿产大国。
我国地勘单位境外地质矿产勘查投资最关注的矿种是金和铜,今年上半年投资额分别为3338万元和2446万元,分别占总投资额的31%和23%;其次是地下水和天然碱,投资额分别为1057万元和911万元,分别占总投资金额的10%和9%;再次为煤炭和铌,投资额分别占总投资金额的7%、5%。其余矿种还有镍、锡、铝土矿、稀土、钾盐、石灰岩等,但投资金额均少于500万元。
3. 钻探工作量近年来减少,部分勘查项目取得进展。
今年上半年实施的勘查项目绝大部分处在预查和普查阶段,其中预查项目22个、普查项目15个,这两类项目共占项目总量的71%。此外,还有3个详查项目和12个勘探项目。
随着勘查投入和勘查项目的减少,今年上半年我国境外矿产勘查实物工作量较2016年同期大幅下降,共计完成钻探工作量6.4万米,坑探312米,槽探2.7万立方米,浅井437米,分别同比下降43%、73%、2%和53%。有钻探工作量的项目23个,主要集中在天然碱、铜、金、煤炭、地下水等矿种。今年上半年境外矿产勘查新发现矿产地6处,其中大型2处,小型4处。新发现矿产地有稀土、水泥用灰岩、铝土矿、煤炭和锌等矿种。新发现矿产地分布在老挝、柬埔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几内亚等国家。主要矿种新增资源(333及以上)(2017年境外矿产勘查新增资源,未经过储量评审机构评审):稀土氧化物64124.33吨,水泥用灰岩3.27亿吨,煤1.06亿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