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永杰:打开地质信息服务的大门

——谈新形势下如何推进我国地质资料服务工作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谭永杰 发布时间:2017-02-21

 

地质资料承载着人类对地球的认知,传承着地质工作的历史,是地质工作者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近年来,我国地质资料工作在传递知识、服务社会、促进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加大地质资料管理力度、推进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强化互联互通与协同服务成为社会共识。

多部门、多层次的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体系已初步建立 

目前,我国已初步构建了多部门、多层次的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体系,包括以全国地质资料馆为主结点、31个省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共同参与的地质资料服务体系;以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为主结点,31个省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若干基层地勘单位共同参与的实物地质资料服务体系;以中国地质调查局为主结点,局属4个公共服务机构、6个区域地质调查机构、5个专业地质调查机构、13个科技创新与技术支撑机构共同参与的地质调查信息服务体系;以及以中国地质图书馆为主结点,6个区域地质调查机构、部分高校图书馆藏单位共同参与的地质图书文献服务体系。各服务机构按照自身业务特点和定位,为全国各地勘单位、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个人等,为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地质找矿、地学科学研究与知识普及、抗震救灾、地质灾害防治、抗旱找水等重大自然突发事件提供了在线、离线、专题、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地质资料服务,形成了传统服务与现代服务方式相结合、相融合的服务局面,地质资料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地质资料信息服务能力得以大幅提升。

与此同时,还初步构建了由地质数据库、地质图件、资料文献、技术方法、仪器设备、技术标准等组成的6大类、49类地质资料服务产品体系框架。各地质调查机构和馆藏机构结合自身特点和职能定位,依托自身的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对各类基础资料或数据进行深度加工、集成和整合,加强产品开发,从地质资料的一次服务到二次服务,从初级产品制作到高级产品开发,进而提供满足不同需求的专题服务产品,使得地质资料的服务内容逐步丰富,服务领域大幅拓展。

基于网络的现代化地质资料服务体系也已初步形成。近年来,地质资料的在线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全国地质资料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了覆盖中国地质调查局各直属单位的地质调查成果服务网站群,以地质调查成果为主的地质调查数据服务网和以地质资料为主的全国地质资料信息网全面上线运行,各省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都建立了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网站,向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在线查询、浏览、下载、订购、咨询等服务,开发了手机客户端地质资料服务应用,初步实现了网络环境下分布式数据资源的目录共享,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服务孤岛”,为用户提供了便捷、可靠、有效的地质资料服务,地质资料服务效率和能力显著提升。

目前已进入地质信息供需矛盾凸显期 

当前,地质信息服务工作已步入无限需求和有限服务能力矛盾的凸显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地质资料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尚未形成多元供给主体共同参与的地质资料服务格局。尽管目前地质调查信息服务供给主体、地质资料服务供给主体、地质图书文献服务供给主体、实物地质资料服务供给主体队伍初具规模,但均属于政府主导的公益性地质工作队伍,诸如有色、冶金、煤炭、油气、高校、地质科研院所、企业单位等行业地质勘查系统,还尚未纳入地质资料服务体系。

比较科学合理的地质资料产品体系尚未形成,产品单一,不能适应全方位、多层次需求。目前提供的基础地质资料或地质调查成果,解决某一方面问题的综合性专题服务产品和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决策性产品还较少,尤其为广大社会公众传播地质知识、认识地球、了解自己生活家园的科普类和社会化服务产品比较缺乏,造成需求较大但产品不能很好供应的尴尬局面。

地质资料服务政策与标准方面尚不健全。目前的地质资料服务遵循的政策、标准、体制、机制,有的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有的基本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做法,不同程度阻碍了新型地质资料服务体系的建设。当前,应聚焦国家战略目标和社会发展需求,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地质资料服务政策标准体制机制研究,构建更加开放的地质资料服务政策体制机制,鼓励企业、个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开展地质资料产品开发与服务。同时,建立更积极的奖惩制度,由“要我服务”向“我要服务”转变,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既分工合作,又遵循市场调节的服务新格局,为新型地质资料服务体系的建立提供政策支撑。

地质信息服务技术手段研发方面,尚未建立一个集中、全面、权威的地质资料服务平台。目前地质资料服务手段主要包括到馆借阅、邮寄订购、网上订购、网上查询。但由于地质资料涉密问题,根据国家保密相关法规要求,很多资料不能上网提供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务效率。同时,各单位各自建立服务系统,用户需要地质信息时要在多个系统中查询,极为不便。因此,迫切需要对现有各类地质资料服务系统和服务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在国家层面建立一个高效、便捷的全国性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平台,为社会提供地质资料信息“一站式”服务,让用户通过一个入口就可以获得所有所需的地质信息,实现由单点服务向集群服务、局部服务向全面服务的转变。

服务能力和水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诸如服务的不平衡问题,各地、各单位有差别,甚至差别较大;服务不规范性问题比较突出;各种调查评价成果服务不及时;服务水平和服务方式有待创新。

全面推进地质资料服务工作再上新台阶 

服务是地质资料工作的最终目的。

首先要处理好地质工作成果服务和地质资料服务问题,并加强及时服务。地质工作成果在地质工作过程中就发挥了作用,提供了服务,是第一次利用服务。第一次利用在地质资料形成前就完成了。地质资料的服务是地质工作成果的二次利用服务,属于初级加工产品。相对于地质工作研究对象(地球)的数百万年的演变尺度来说,任何时候获得的地质资料都具有极强的现实性和利用价值。

加强地质资料的规范服务与基本服务。所谓基本服务就是提供经汇交整理后的馆藏资料及初级加工产品的服务。各个单位要通过设立服务机构、配备人员、配备基本办公条件、建立包括服务收费在内的透明的服务制度、建设资料目录与服务资源5个方面,持续提高地质资料基本服务能力。

地质资料服务中有两个问题大家比较关注:一是服务收费与价格问题。按照国务院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的规定,可以收取服务的工本费。但要规范服务收费价格,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收费价格应经过论证,地质资料借阅者应参加收费论证,争取得到资料阅者理解和支持。二是地质资料的保密问题。地质资料多数因为基础地理底图的涉密而保密,也有因为部分地质要素涉密,因此需要准确界定涉密要素,通过清理使涉密对象最小单元化。另外,还要注意最新发布的保密法实施细则,用好制度。不能因为对保密制度的把握不当影响服务,也不能因为开展地质资料服务触碰国家保密红线。

提升地质资料服务水平,还要围绕国家和社会需求,研究构建地质资料服务产品体系,对各种服务产品进行分级分类;加强专题服务产品开发,增加私人定制和个性化服务产品;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品牌服务的培育和开发;加强地质资料涉密清理和公开化处理工作,形成常态化机制,向社会开放更多资源,研制系列公开版产品;开展馆藏地质资料编研,围绕世界地球日、国际矿业大会等重要活动,不断向社会推出精品专题产品和举办相关展览活动;积极探索地质资料科普产品开发的路径、内容和技术方法,并开展示范性开发工作。

在传统到馆服务基础上,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互联网+”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应用,构建互联互通、协同高效、便捷的国家地质资料服务平台,向社会提供及时、精准、高效的地质资料“一站式”服务,使任何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任何设备都能获得所需的服务。同时,构建面向政府、公众和企事业单位的多级联动、规范透明、资源共享、业务协同的一体化在线公共服务体系,变单点服务为集群服务;统筹线上和线下服务,包括线上预约线下办理、线上办理与线下咨询、线上办理与线下办理同步,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服务新业态,全面提升地质资料服务效率和能力。

地质调查成果的及时性服务应着力加强,按成果的最小单元和年度阶段性成果及时提供服务,避免因项目周期太长而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使用地质调查成果。在配套政策上,建立地质调查成果认定、发布要求,建立地质资料服务评估制度,开展地质资料服务效果跟踪与评价,进而提升地质资料服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通过建立地质云,实现地质调查数据的实时共享与服务;通过建立地质调查服务结点,形成工作体系,推进基本服务;同时加强地质调查资料的二次开发利用,全面推进各个单位的专业化服务。

此外,还应加强学科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地质资料学科体系,加强研究和培训,培养形成自己的业务体系和技术专家团队,不断提升地质资料工作者的业务能力和学识水平。

〔作者系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全国地质资料馆)总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