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地质学生毕业百年实习报告展开展

筚路蓝缕看山林 共为地学启朝暾

来源:地质资料数据部 作者:贾丽琼 发布时间:2016-04-25

  为了纪念中国地质调查工作100周年、迎接第47个世界地球日,2016年4月17日,“筚路蓝缕看山林共为地学启朝暾—中国首批地质学生毕业百年实习报告展”在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大厅开展。展览展出了百年之前,中国第一批地质专业学生在地质研究所学习时完成的珍贵的实习(毕业)报告。

  展览开展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第一时间参观了展览并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指出1916年中国开始了真正大规模的地质调查工作,首批地质学生为中国的地调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次展览的举办让年轻人更多地了解中国地质的历史、了解中国地调事业的发端,要将此次展览纳入中国地质调查局即将举行的青年论坛活动中去,将展览的重大意义、重要影响广泛传播,并在相关媒体上进行宣传报道。

  发展中心主任严光生,党委书记邓志奇,副主任齐亚彬,纪委书记付晶泽等中心领导参观了展览并提出宝贵意见。中心部分职工也一同参观了展览。本次展览还接待了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兰州大学、湖南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师生前来参观。

  地质研究所是中国近代自办的第一所地质学教育机构,是系统传授近代地质学知识之始。由地质研究所培养的首批也是唯一一批地质学生,成长为中国第一代地质学家。地质研究所开创了系统性的地质科学教育方法,将野外调查与室内研究、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开展了多次地质实习,并完成了相关的实习报告。

  全国地质资料馆现保存有首批地质学生的实习报告共计65档,其中,中文报告49档,英文报告16档。书写整齐、批注繁多的报告反映了师生们摒弃中国旧式读书人惯于安坐室内、鄙视劳作、轻视实践的观念,注重野外能力的锻炼。三位教员亲自带领学生到野外去实习,教学生采集标本,做野外地形测量和绘制野外地质图素描图。为了观察典型的地质现象,在“登山必到峰顶,移动必须步行”的准则下,师生们不辞辛苦,跋山涉水,步行踏勘,学习了扎实的专业地质知识之外,也培养了学生们严谨的科学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野外实际工作的能力。

  实习报告中,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三位先生对报告进行了大量批注与评价。既有“桑乾河在我国文学上甚有趣味,读唐人诗可以知之”的国学积淀,也有“佛书称东方为震旦,即指我国而言。其名甚古其字义甚佳,故宜以震旦层名之,大秦两字断不能用。此纪为生物萌动之始,犹之日之方始、谓之旦也。故字为震旦层,名与义合,地亦与名合也。”的科学注解;既有“观察精详,读书得闻,予心许之”的赞扬,也有“半是抄袭半是臆说”的严厉批评。报告书写整齐、图件绘制精美,不仅有大比例尺的地质图,还有古生物化石图,甚至有手绘的显微镜下图件。除了完成中文实习报告,地质研究所还要求学生们用英文撰写实习报告,充分反映当时的教学注重多方面培养、为日后的国际交流打下基础。

  地质研究所虽然只办了一期, 但培养出了中国第一批地质调查研究人才, 为中国地质科学的发展奠定下第一块基石。它的教育模式与教育精神在整个中国地质学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启示和导航作用。而中国真正有计划、有规模的地质调查工作始于这第一批地质毕业生进入地质调查所以后,从此中国的地质调查工作进入了新局面。

  在中国地质事业初创时期, 这些地质前辈们以筚路褴褛以启山林的毅力, 用科学的精神,于十年间使地质学成功移入中国并实现本土化, 同时也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如果说丁文江、翁文灏、章鸿钊等把西方现代地质学的“种子”引入中国并生根发芽的话,那么通过首批地质专业学生的伟大实践,使得地质事业在中国大地上开花结果,春华秋实。他们是西方地质科学新知向中国本土的转型和中国地质科学体制化建设的首批伟大的实践者,为中国早期地质事业做出了最大贡献,在地质调查和地质研究中起到了中流砥柱作用,同时在地质学科的建立发展、地质教育的开展、地质人才的培养中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和启迪作用。

  值此中国地质调查工作百年之际,我们将这些珍贵的报告史料展示出来,以期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地质调查工作的发端,了解第一代地质学家为开创中国地质事业做出的巨大努力,勉励地质同仁继承前辈刻苦钻研、献身地质事业的优良传统。过去的百年,地质调查所创造了享誉海内外的中国地质科学事业的耀眼成就。未来,地质调查工作者应继承前辈们的优秀传统与作风,结合地调工作的新形势新发展,以全新的眼光、全新的姿态、全新的举措,为国家规划实施提供更加有力有效的支撑服务,为建设世界一流地调局而不断努力,开辟中国地质调查事业下一个辉煌百年。



章鸿钊批注:“桑干河在我国文学上甚有趣味,读唐人诗可以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