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的地质队生活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曾繁超 发布时间:2015-11-02

  1954年9月,组织上要我负责组建内蒙古棹子山煤田测井队,用的是西安石油勘探局修造所研制的轻便半自动测井仪。但因交货日期一拖再拖,直到11月中旬才拿到仪器。由于耽搁的时间太久,我日夜兼程直奔遍地沙漠、荒无人烟的工地。

  地质队的队部就设在一个山坳里,离卡布其喇嘛庙不远。当时的工地已经大雪纷飞、寒气逼人。就在这立足未稳的寒冬夜晚,还要组织人员出去测井,仪器故障多,人员经验少,遇到的困难是可以想见的。

  沙漠中没有道路,全靠沿以前车辆压出的痕迹行驶。因此,在离队部约50公里的一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居民点,设有电话联络站,队部有车外出时,两小时后,即与联络站进行联系。如果汽车尚未到达,说明汽车中途抛锚,队部立即再派一辆小车,携带皮衣、馒头、咸菜和水,前往救援。

  黄河冰封的那段日子,由于冰层薄,既不能乘船,又不能行车,地质队与外界就失去了联系,全靠冰封前抢运物资储藏备用,所以每天的伙食都是土豆、白菜、牛羊肉。

  我们这个测井队,共有十来个人,除了两名司机,都是刚毕业不久的学生。大家团结一致,充满活力,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学习。工作稳定下来后不久,就接到了局里的通知,要我们元旦前后离开内蒙古,回北京参加冬训。大家都很高兴,可以回北京过春节了,殊不知归途还有艰辛。

  1955年元旦的早晨四点,我们离开了棹子山,汽车明亮的车灯,照着原本无路的道路,迎着黎明,把我们送到了冰天雪地的黄河沿。我们徒步走过了冰封的母亲河。冰层很透明,人走在上面还能听到冰层破裂时的咯吱声,真有点儿吓人。

  过了黄河,没有长途汽车去包头,无奈之下,我们只能坐拉煤的敞篷车上路。车行不久,呼出的水汽就让睫毛结了冰,为了抵御严寒,有的同志打开行李卷,有的同志喝了酒,就这样度过了四天敞篷车上的隆冬行程,终于到达包头,大家都很高兴,去饭馆喝了酒以示庆祝。

  (作者单位:中国地调局发展研究中心)